本篇文章632 次瀏覽
『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 地方古蹟特色印章
1 min read

『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 地方古蹟特色印章

『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 地方古蹟特色印章

撰文  司徒長卿


<赤崁樓建築特色>


位於臺南,本名赤『嵌』樓,又稱『普羅民遮城(Provintia,意謂省城)』,老台南人稱它『番仔樓、赤崁樓、紅毛樓』。

赤嵌樓(臺灣話:Tshiah-Khàm-Lâu),又作赤崁樓,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於赤崁行省興建之歐式城塞,又稱「普羅民遮城」(Provintia,意謂省城),在地人稱為「番仔樓」(臺灣話:Huan-á-lâu),曾為全台灣島的商業中心,至清代已傾圮,僅留部分殘蹟。

圖  【藝術走讀台灣】專欄-台灣台南赤崁樓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圖  【藝術走讀台灣】專欄-台灣台南赤崁樓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今日所見的赤嵌樓,大部分是漢人在荷蘭城堡之上,陸續興建的儒、道廟宇,包括海神廟、文昌閣。1960年,又由大南門城內遷來九座贔屭碑,終成今日樣貌。因此,所稱赤嵌樓,是歐式普羅民遮城殘蹟,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今列為國定古蹟。

早期的臺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之台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臺江東岸則是平原區,是平埔族新港社的領地。明代中葉。當時已有一些倭寇、海盜,以臺南為基地,為禍附近海域,中國東南沿海居民與臺灣原住民皆深受其騷擾,明朝廷幾次派兵討伐,與原住民有了接觸。閩粵一帶陸續有居民因為逃荒、漁業、商業等目的而移居到臺南,在一鯤鯓、北線尾沙洲一帶逐漸形成聚落。赤崁一帶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聚集,明代張燮在《霏雲居續集》記載,明朝水師軍官趙秉鑑意圖謀反,他當時以台灣為根據地,並約在1617年於赤崁首次築城。後來的西班牙地圖標註此地為「漢人漁民與盜賊(lugar de chinos pescadores y ladrones)」的5000人聚落。

圖- 赤崁樓  
圖- 赤崁樓

 篆刻欣賞:

圖- 赤崁樓 篆刻印面 
圖- 赤崁樓 篆刻印面

印面:赤崁樓

石材:漳洲石(A級)

尺寸: 2.5X2.5X7  cm

邊款:赤崁樓、任寅、長卿

印人:司徒長卿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圖『匠心動人』篆刻欣賞-赤崁樓

延伸閱讀:

用藝術走讀臺灣-赤崁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