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船效應」教你一秒化解怒氣 告別玻璃心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在步調快速、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台灣民眾普遍面臨著來自工作、家庭及人際關係等多重壓力。社群媒體的普及更使得負面情緒與比較心態容易滋長,一個不經意的訊息、一句無心的評論,都可能引發強烈的情緒波動。心理健康議題日益受到重視,如何有效管理自身情緒,已成為現代人重要的課題。莊子《山木》中「空船效應」的寓言,恰如一面古老的鏡子,映照出現代人在情緒迷霧中掙扎的困境,並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與解脫之道。
「空船效應」的核心在於闡明,許多時候困擾我們的並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主觀詮釋。當我們遭遇不順遂或他人不友善的行為時,往往習慣性地將其歸因於對方的惡意或敵意,進而產生憤怒、焦慮等負面情緒。如同開車時被按喇叭的例子,若我們認定對方是無理挑釁,便會怒火中燒;然而,當得知真相是善意提醒時,怒氣便會消散。心理諮商師林佳瑾指出,大腦在缺乏完整資訊時,會自動補足情節,甚至創造假想敵,導致我們陷入「情緒綁架」的惡性循環。莊子的寓言提醒我們,外在刺激如同迎面而來的船隻,可能是無人駕駛的「空船」,我們的負面情緒往往源於對「船上有人」的錯誤預設。
要擺脫被情緒綁架的困境,首要之務是學習接納現實,承認負面情緒的產生。接著,透過練習「空船視角」,有意識地抽離主觀臆測,減少對他人意圖的負面預設。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透過書寫情緒、深呼吸放鬆身體、以及向信任的人傾訴等方式,適度宣洩與表達情緒。更重要的是,學習以正向的方式表達需求,避免指責與抱怨,促進良性溝通。最終目標是培養一種更柔軟、更包容的心態,將生活中的衝突與不快視為可能只是「空船」的碰撞,從而為自己的情緒騰出轉圜的空間,不再受其奴役,真正掌握情緒的主導權。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