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733 次瀏覽
『贊心靈』人最大的無知,是不懂規矩
1 min read

『贊心靈』人最大的無知,是不懂規矩

『贊心靈』人最大的無知,是不懂規矩

原創 : 老子道德經

孟子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一個人,可以沒有權力,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但不能沒有規矩。

沒有規矩的人,如同沒有帆的船,失去了動力和方向,不能平穩前進。

懂規矩,方能知禮節;行規矩,方能治國,齊家,修身,平天下。

守規矩,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教養,也是為人處世中必不可少的修行。

加入好友

圖 贊心靈再製設計
圖 贊心靈再製設計

人最大的無知,是不懂規矩

《韓非子》有言:“言無二貴,法無兩適。”

規矩是至高無上的,真正智慧的人,都懂得知法守法。

遵守規定,是為人臣子的義務和職責。

而不守規矩的人,愚昧無知,剛愎自用,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只能以失敗告終。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卻不知馬謖正是因為不守規矩才造成這樣的結果。

那時,諸葛亮發動了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馬謖鎮守戰略要地街亭。

並多次囑咐馬謖:“街亭雖小,但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一定要守住!一定要在靠近水的地方安營扎寨!”

到了街亭後,馬謖卻不遵守規定,自作主張在遠離水源的地方駐紮。

將領們勸他按照諸葛亮的規定做,但馬謖不以為然道:“什麼破規矩,我偏不遵守規矩!”

當魏帝得知馬謖駐紮在遠離水源的山上時,高興極了,立馬派兵切斷水源,攔截糧道,將他們困在山上,然後放火燒山。

馬謖的軍隊飢渴難耐,無心禦敵,因此丟了街亭。諸葛亮的計劃也被打亂,被迫退回了漢中。

管子曾說:“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守規矩,並不是因循守舊,毫無主見,恰恰是明事理,辨是非,知進退,能審時度勢,行有所止。

越是有本事的人,越能遵守規定,不踰矩;越是無知的人,越是眼高手低,他們眼裡只有自己,無視規定,注定不能走得更高更遠。

規矩,是做人最高尚的品行

《春秋》有言:“如平直必以準繩。”

一個人是否擁有高尚的品行,就看他守不守規矩。遵守規定是對自己言行的克制,更是對別人的尊重。

品德高尚的人,心中有尺,自有分寸。他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一次,一位領導在當地考察形勢,需要藉鑑一些書籍和資料。

他的助理給當地圖書館打電話說:“我們領導想藉你們圖書館裡的史料和地圖,麻煩你們送過來一下。”

誰知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說:“我們圖書館有規定,書籍一律不外借,想看的話只能自己來。”

助理十分不滿,卻被領導攔了下來:“我們還是自己去吧。”

於是他就冒著大雪來到了圖書館,工作人員一看竟然是當地的領導,十分慚愧,連忙道歉。領導和藹的說:“無論是誰都要遵守規矩,我也不例外呀。”

《貞觀政要》中說過:“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

規矩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誰都不能輕易打破。

想要信服於他人,自己就要成為典範;想要獲得尊重,就要以身作則,嚴守律令;想要擁有至高的品行,就要有責任感,接受規則的製約。

圖 贊心靈再製設計
圖 贊心靈再製設計

守規矩,方能立於世

《三國演義》中有言:“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

唯有知法守法,才能得民心,順天意,立於世。北宋名臣包公,判案鐵面無私,剛正不阿,被後人廣為讚歎,流芳百世。那日,包公接到了他一生中最“難”的案子,因為案件的罪犯是他的侄子,包勉。包勉因為私人恩怨殺了一家兩口,引起了民憤,百姓們都跑到包公那裡要判他死刑。

可他仗著自己的叔叔是當官的,竟然出言不遜:“誰都殺不了我!我可是包公的侄子!”包公也很是為難,一邊是國法,一邊是家人。

圖 贊心靈 設計
圖 贊心靈 設計

 

包公從小喪父喪母,是他是嫂嫂,也就是包勉的母親收養了他,視若己出,這份情義包公永生難忘。可國法難容,規矩就是規矩,誰都不能打破。

於是包公在大殿上義不容辭地說:“包勉罪不可恕,按律當斬!”

事後他痛心疾首地對嫂嫂說:“以後我會代替包勉照顧您,孝敬您。”

在規矩面前,即使是最親的人,也不能違背。否則就會失去人心,失去信義,違背本心。

 

《老子》中說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守規矩並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堅守內心。

犯了錯就要接受懲罰,這是規矩;不徇私枉法,濫用職權,這亦是規矩。

萬事萬物皆有規定,只有恪守服從,才能不愧于天,不怍於地。

遵從世間的規矩,才能立於天地之間,越走越遠。

孟子曰:“人有所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也。”

守矩,才有自由;守度,才能擁有;守則,才有底氣;守心,才能幸福。

為人規矩,品行自然端正,亦可以立於世;踐踏規矩,注定寸步難行,會為此付出慘痛代價。願餘生,我們都能懂規矩,守規矩,享受這場高貴的修行。

延伸閱讀:

贊心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