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821 次瀏覽
新物種「寶島文蛤」驚現 抗病神基因有望翻轉水產養殖!
1 min read

新物種「寶島文蛤」驚現 抗病神基因有望翻轉水產養殖!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然而在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的雙重壓力下,海洋生態系面臨嚴峻挑戰。為了回應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2021–2030)倡議及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4項「保育與永續利用海洋資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於7月17日正式啟動「臺灣海洋基因體解碼計畫」。這項以「海洋10年臺灣100」為口號的宏大計畫,目標在2030年前完成100種台灣海洋生物的基因體圖譜,期盼透過科技力量,為海洋資源的永續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提供關鍵科學依據。

本次海大團隊透過基因解碼發現的新物種-寶島文蛤

「臺灣海洋基因體解碼計畫」聚焦四大核心工作,涵蓋鎖定代表性海洋生物深入研究、建立先進基因定序平台與分析技術、促進國內外跨領域合作,以及培育相關人才。首階段規劃在三年內完成30種代表性物種的全基因體定序,物種選擇涵蓋具文化意涵的飛魚、高經濟價值的康氏馬加鰆(土魠)、有助於碳吸收的微藻,以及具生態指標意義的環境細菌等,為台灣海洋基因體資料庫奠定系統性基礎。這不僅有助於深化對海洋生態的理解,更能為未來的產業應用與政府決策提供重要的科學支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表示,感謝農業部及水產試驗所的長期支持,促成政府與學界研究資源的整合,共同推動台灣成為亞洲領先的海洋基因體研究重鎮;農業部水試所所長張錦宜也強調,這項計畫將強化我國海洋科技的自主能力,並呼應「海洋國家」政策,為海洋永續治理貢獻力量。

寶島文蛤基因體圖譜
利用後生動物的直系同源基因推測文蛤屬物種間的分化時間,確認寶島文蛤與臺灣文蛤於 5.5 千萬年前分化

在計畫啟動的同時,研究團隊也傳來令人振奮的驚喜!透過先進的第三代定序平台與Hi-C技術,台灣海洋基因體中心研究團隊在文蛤屬(Meretrix spp.)貝類的全基因體定序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台灣沿海尚未記錄的新物種,暫名為「寶島文蛤」。這項發現不僅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增添新頁,更具備潛在的應用價值。基因分析結果顯示,「寶島文蛤」表現出更多免疫功能相關基因,暗示其擁有較高的抗病潛力,未來有望成為水產養殖的優良新品種。透過基因資訊的輔助,將來更有機會培育出高抗病、快速成長且高環境適應力的新品系,為因應氣候變遷下的水產養殖產業提供永續解決方案。此項發現不僅是科學上的重大突破,也預示著台灣在海洋基因體研究領域的巨大潛力,未來將持續為海洋保育與藍色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文蛤屬於臺灣鄰近國家的分佈

新聞來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