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失智症日聚焦「年輕型失智」 醫師:三大警訊務必及早就醫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失智症,過往常與高齡劃上等號,然而,社會結構變遷與生活型態改變,使得「年輕型失智症」逐漸浮現,對個人的職涯發展、家庭功能造成巨大衝擊。呂先生(化名)與何女士(化名)的案例,生動地描繪了此症狀在日常工作與思緒上的微妙轉變,這些看似單純的「不對勁」,卻可能隱藏著疾病的早期信號。國際失智症協會將每年9月21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旨在提升大眾對失智症的關注,特別是年輕族群的潛在風險。
羅東博愛醫院劉競雄醫師指出,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型,與腦內「類澱粉蛋白」的異常堆積息息相關,這會導致神經細胞的退化及認知功能的下降。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更為多元,除了記憶力減退,還可能出現語言表達困難、行為異常、工作執行與判斷能力的減弱。醫師強調,這絕非單純的健忘,而是疾病發出的早期警訊,有病識感並及早就醫診斷是關鍵。
近年來,醫學界在失智症治療上迎來了重要突破。羅東博愛醫院率先引進衛福部核准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新藥」,這項標靶治療直擊病因,透過清除腦內異常堆積的類澱粉蛋白,臨床數據顯示能顯著延緩認知退化,並延長病患的自主生活時間,為病患及其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同時,醫院也建立起嚴謹的跨部門整合照護模式,從神經內科醫師的評估、藥師的監測,到護理師的輸注照護,以及影像醫學科的定期追蹤,確保病患在接受新藥治療的過程中安全無虞。
除了藥物治療,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更進一步推展「生活型態醫學」與「社會處方箋」的概念。失智照護不再僅限於醫療場域,而是將觸角延伸至社區,透過醫師為病患開立「社會處方箋」,鼓勵參與社區課程、藝文活動、手腦協調訓練等,將治療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此外,整合運動、飲食、社交互動等生活化元素,建構一個全方位、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網絡。王文斌院長強調,「及早診斷、積極治療、全期照護」是爭取寶貴時間、提升生活品質的黃金三角,唯有透過醫療與社會資源的雙重支持,才能讓失智症患者與家庭走得更穩、更有希望。
新聞來源:羅東博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