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21 次瀏覽
紅腫膿包非小事!皮膚科醫師教你分辨疔瘡vs痘痘vs粉瘤,哪些族群感染風險高?
1 min read

紅腫膿包非小事!皮膚科醫師教你分辨疔瘡vs痘痘vs粉瘤,哪些族群感染風險高?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身上出現紅腫疼痛的「小包」,民眾常誤以為是青春痘或蚊蟲咬傷,但這可能是急性細菌感染引發的「疔瘡」(俗稱「長釘子」)。疔瘡與痘痘、粉瘤的外觀雖然相似,但在成因、發生位置與治療方式上卻有本質差異,若誤判恐延誤治療,導致嚴重後果。

皮膚科醫師許哲豪指出,疔瘡(癤、癰的統稱)是細菌經由毛囊或微小傷口入侵,引發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最常見的元兇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類型 主要成因 常見位置 疼痛感 核心處理
青春痘 皮脂分泌旺盛、毛孔阻塞、痤瘡桿菌 臉部、下巴、額頭 輕度 控油、抗發炎、去角質
疔瘡 (癤/癰) 細菌入侵毛囊/傷口,急性化膿 脖子、腋下、臀部、大腿內側(易摩擦處) 劇烈 抗生素、切開引流
粉瘤 皮膚下囊袋狀結構積聚角質、皮脂 任何部位,表面有黑色開口 受感染時才疼痛 手術切除整個囊袋(防復發)

疔瘡的疼痛感通常遠比痘痘強烈,且紅腫範圍會擴大。特別是肥胖者、糖尿病患或免疫力低下者,因皮膚長期摩擦或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感染風險更高。

古代有「治疔如治虎」的說法,形容其後果難以預測。在現代醫學中,若未及時處理,感染可能擴散,最嚴重可演變為危及皮膚深層組織的蜂窩性組織炎,導致劇烈疼痛、發燒,甚至需住院進行靜脈注射抗生素。

針對治療方式,許哲豪醫師明確指出,輕微疔瘡可使用口服或外用抗生素控制;但當感染範圍大、膿液增加時,必須在無菌環境下由專業醫師執行「切開引流」(俗稱「排膿」)。「千萬不能自行在家中用針頭或手擠壓膿液!」這種行為不僅無法有效排膿,更可能將細菌推向深層組織或周圍擴散,直接引發或惡化蜂窩性組織炎,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引流時機與無菌操作,是降低感染風險的醫療倫理底線。此外,若疔瘡反覆發作,不僅是單純的皮膚問題,更可能是免疫系統失調或個人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帶菌者」的警訊,需進一步抽血或進行細菌篩檢,透過預防性治療才能真正降低復發機率。

疔瘡的預防與公共衛生觀念息息相關。由於其主因是細菌感染,環境清潔、個人衛生與維持良好免疫力便構成了預防的黃金三角。

許哲豪醫師建議:

  1. 環境清潔: 指甲、毛巾、貼身衣物、枕頭套等與皮膚接觸的物品,應定期清洗更換,避免細菌滋生。
  2. 皮膚乾燥: 運動後或大量流汗時,應盡快清潔皮膚、保持乾爽,減少細菌在潮濕環境中繁殖的機會。
  3. 提升免疫力: 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戒菸酒,並減少辛辣油膩食物攝取,從根本強化身體防禦。

最後提醒民眾,一旦出現疔瘡症狀且伴隨以下「紅燈警訊」,應立即就醫:

  • 疔瘡出現在臉部或眼周(可能影響視力)。
  • 伴隨發燒或畏寒(可能表示感染已進入血液)。
  • 紅腫範圍不斷擴大或疼痛劇烈加重

疔瘡雖小,但隱藏著嚴重的感染風險。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