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大校外辦媒合會 從抗中風到綠色醫材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為慶祝創校65週年,中山醫學大學(14)日打破傳統,將「2025生技健康跨校研發成果發表與技術媒合會」移師校外,於福華大飯店盛大舉行。本次活動由國科會與台中市府指導,匯聚中山醫大、高雄科技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等「大南方科研平台」盟校的研發能量,共同展示超過十項聚焦AI智慧醫療、醫材應用及營養保健領域的尖端生醫技術。此舉不僅是單一學校的校慶活動,更是中部學術界罕見的跨校、跨域大整合,目標是強化學校與區域產業、投資生態系的連結,企圖將中部打造成串聯南北的生技合作新樞紐。包括產官學研界多位重要代表皆到場力挺,展現對此一「中台灣生技旗艦隊」的高度重視。


本次發表的亮點技術,充分展現「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潛力。在AI智慧醫療方面,成果呈現多元布局:中山附醫醫師提出卵巢腫瘤「多面向並聯AI判讀」系統,而中興大學及中國醫大則分別發表「AI 分子指紋識別平台」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清檢測技術,突顯AI在臨床輔助判讀的實用性。更引人注目的是跨校合作的突破:中山醫大講座教授李茂盛與中興大學聯手開發的「不孕症胚胎篩選技術」,旨在為體外人工受精(IVF)提供具量化標準的選胚方案;同時,中山醫大與中國醫大合作的「中風患者復原創新技術」則展現兩校在神經復原領域的協同進展。醫材創新則有高科大的「生物塑膠2.0:塑速消失」,體現永續概念,這些成果不僅是技術創新,更代表解決社會痛點的潛力。


中山醫大副校長宋賢穎強調,本次跨校成果展現研發從雛形到逐步成熟的過程,最期待的是企業的參與能加速創新技術轉化為可落地的產品與服務。產學長吳鴻明更指出,有別於過去生技媒合活動多集中北部,此次由中山醫大在中部整合四校能量是「率先破局」,希望在國科會與市府支持下,使中部成為生技合作樞紐,進一步實現「科技園區生技島」的國家願景。活動現場採取「一對一媒合」與「自由交流」雙軌並行,並設有專利與產品展示區,目標是提升授權與合作成功率。這場媒合會不只是一次成果發表,更是一場為中部地區建構長期、永續生醫創新生態系的啟動儀式,預示著台灣生技版圖將迎來更均衡的「中線崛起」。
新聞來源:台中中山醫學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