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史要小心!醫學概論揭密:攝護腺癌防治年齡提早至45歲,PSA定期篩檢法規不可不知!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許多台灣男性習慣將年齡增長帶來的排尿困擾,如夜尿、頻尿,歸結為一句輕描淡寫的「年紀大了,就這樣啦!」然而,這類醫藥資訊常涉及利益與風險,絕不容許模糊帶過。身為醫藥記者,我們必須將這層認知迷霧撥開:這些現象可能正是攝護腺肥大,甚至是潛藏攝護腺癌的警訊。泌尿科醫師曲元正將攝護腺症狀清晰地劃分為「排尿」與「儲尿」兩大類,成功地將艱澀的醫學術語轉化為清楚易懂的量表。當頻尿、急尿、夜尿這些「儲尿症狀」出現時,醫師提醒這已代表膀胱功能受損,若持續拖延,恐引發尿滯留等併發症。這份嚴謹與負責任的態度,正是源自對醫療倫理的高度重視。
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患者需面對多樣化的手術選擇,這涉及到對生物學與藥學的專業判斷,以及對費用與副作用的權衡。
傳統的電刀刮除術雖然有健保給付,但曲元正醫師直言其「出血風險較高」、「可能出現暫時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礙或逆行性射精」的副作用。這裡的「逆行性射精」這個醫學專有名詞被記者透過「美醫小教室」清楚解釋,消除了患者對術後性功能障礙的恐懼與迷思。
另一方面,雷射手術與近年新興的水蒸氣消融術則被視為出血風險低、恢復期短的新選擇,但皆需自費負擔,費用介於 15 萬至 18 萬元不等。更具創新性的攝護腺拉提術費用更高,約 18 萬至 25 萬元。醫藥記者具備查證能力的重要性在此體現:我們必須清楚揭示,這些新術式雖然侵入性低、副作用少,但「自費」與「術後需放置導尿管 1~2 週」(水蒸氣消融)等資訊,是患者在考量治療利益時必須納入的潛在風險。
攝護腺健康不只關乎排尿,更與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前三名的攝護腺癌息息相關。這涉及到公共衛生與相關法律層面的預防工作。
記者藉由衛福部國健署數據,強調攝護腺癌的嚴重性。曲元正醫師呼籲,50 歲以上男性應每 1~2 年檢測一次 PSA(攝護腺癌抗原),若有家族史者,更應將體檢年齡提前至 45 歲。這份帶有法律規範與醫學指引色彩的建議,是記者必須提供的關鍵資訊。
此外,打破「肥胖者才有攝護腺肥大」的迷思,強調年齡與荷爾蒙變化才是主因,並非只是單純的生活習慣問題。最後,記者總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維持正常體重、避免高油高鹽,多攝取南瓜籽油、茄紅素等,這類易懂的生物學與營養學建議,為台灣民眾構築了遠離泌尿疾病困擾、擁有自信中壯年人生的健康防線。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