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9 次瀏覽
比利時當代藝術家在臺首次個展 懸置於動靜之間的影像感知張力
1 min read

比利時當代藝術家在臺首次個展 懸置於動靜之間的影像感知張力

記者許家源/台北報導】

比利時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來臺首次個展「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自3月31日至6月25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今日(3月30日)舉行開幕典禮暨記者會,大衛.克拉耶伯親自與會,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繼『2004年台北雙年展』與大衛.克拉耶伯合作後,本館很榮幸再次邀請他與大家分享各時期的精彩創作,本館一樓兩檔藝術家個展擁有不同背景,卻一同探尋影像感知的可能性,特別是透過影像媒介回應歷史與文明的諸多議題,期待藉此展覽展開臺灣與比利時當代藝術的對話。」比利時臺北辦事處長文浩德(Frédéric Verheyden)也特別出席開幕。

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對大衛.克拉耶伯來說,他所有的作品具有看似對立卻能共存的特質,例如光之於影、水之於火、祥和之於驚恐、暴力之於寧靜、前景之於背景等對應關係,藉此察覺到事物的歧義性。展名「片刻冥想」以此概念出發,精選6件自1996年以來的大型錄像作品,搭配系列手繪稿展出,並運用展場獨特挑高空間,使觀眾沉靜於虛實交替的場域之中,靜心端詳瞬時與驟停之視覺畫面,提供觀者靜觀冥想的時空。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影像截圖),2022,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六聲道環繞音效,15分鐘。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於4月1日下午2點特別推出「藝術家對談|高重黎x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earbout)」,邀請兩位影像創作者同台交流,將透過主持人陳泰松的提問與反饋,認識他們手法各異的影像裝置作品,如何和時間性、歷史、以及影像史本身產生獨到的美學對話與思辯關係。

大衛.克拉耶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影像截圖),2015-2021,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立體聲。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