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238 次瀏覽
2023 X-site計畫:《途中》登場 復甦大疫年代後的身體意識
1 min read

2023 X-site計畫:《途中》登場 復甦大疫年代後的身體意識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2023 X-site計畫:《途中》登場 復甦大疫年代後的身體意識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之第10屆「X-site計畫」將於5月20日在戶外廣場正式啟動,呈現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攜手創作的大型體感建築《途中》(Fined Your Way Out)。本屆X site計畫強調跨領域、多元性的創作實驗計畫及公眾參與活動,並期待藉由激發對於空間的再想像與關係思維,進而擴大與群眾的交流對話。

為回應因新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身體意識,及人與人真實且有機連結逐漸被虛擬化的覺察,獲獎團隊在北美館前廣場上打造一座名為《途中》的極簡建築:兩道高達八米的黑色網面高牆相挾而成的廊道、寬僅有兩米,並從中山北路一側往廣場中心直線延伸達三十米;廊道的地板隱藏著一座巨型蹺蹺板,將隨行者的步伐與重量的連鎖影響而緩升、緩降,引發腳下數千顆滾珠如潮水激盪出聲響。透過視覺、聲音與行走上的不可預期性,邀請觀眾以身體作為觀察點,藉此暫時逃離後疫情時代的孤寂。

團隊選擇以類比式的有機語言,而非數位化的光電效果來引領觀眾踏上《途中》的旅程。透過滾珠等實體介質所創造出的機械運轉與物理聲響,以及運用雙層的黑色彈性織布包裹住整個外牆、藉由布料特有的孔洞特性,營造出動感的摩爾紋(moiré pattern)視覺效果。往來《途中》的參與者,在身體挪移的視線移轉間,將因摩爾紋與光線折射交織出的閃爍感,觀看到網洞結構之外的廣場景觀如「螢幕閃爍」般明滅不定,隨後藉由光線引導朝裝置外部的廣闊藍天走去。在這宛如夾縫中行走的狀態中,將隨廣場當下的氣候、明暗、風力、聲響等外在變動的環境而微異,凝鍊出獨屬個人的存在意識。

在環境尺度上,作品亦透過顏色材質創造異質性,並將空間切分為多重的結構框架,身處在各區域感受分別不同,且與北美館白色立方的量體,恰好有所對話。旁觀裝置的靜態與當下體驗的動態,從觀者的獨自前行,或與他人緊緊相鄰,乃至身處蹺板上視線的起落觀瞻,與抬頭仰望的一線天際,無形地在周遭交互出混合性的體感經驗。這段前往美術館廣場的另類(alternative)道路,不僅在理性的視覺結構與感性的行為介入之中覓尋平衡,同時也讓建築的形式更直接地回歸到空間與身體的移動關係。

本屆X-site評審團代表劉耕名表示:「因疫情被迫在家的景況,使得身體經驗消失,卻因參與這個作品重新引發大疫年代後的尋思:踏上作品孤獨長路者,彷彿重新遇到情緒的高牆,但途中孤獨因為豐富的感知轉成為細膩的享受,既要平衡,又是不預期的,在途中個人的決定是重要的,必須自行決定如何走,要前進或後退,找尋自己的出路。

X-site計畫以未知數X代表動態性的辯證,也是隨著時代價值不斷演繹的一場行動,沒有絕對定義,必須在過程中摸索更多開放的可能性。行走於《途中》的觀眾可拿起手機掃描作品說明牌,或是散落在作品周遭地面的QR Code,藉此開啟活動專屬的Instagram濾鏡,透過AR互動,挖掘作品隱藏於步伐下的秘密。開展當天下午更將於美術館地下樓視聽室舉辦藝術家座談,邀請「途中」團隊分享本次現地製作的實踐過程;展期間另規劃有由董怡芬及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帶領的參與式體驗、聲音玩具工作坊與無障礙導覽,相關活動敬請留意北美館官網資訊。

2023年第10X-site計畫

首獎作品 《途中 Find Your Way Out

展出日期:2023/05/20(六)- 2023/07/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首獎團隊簡介

「途中」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團員皆在各自的領域中活躍著,在創作途中因X-site而相聚。成員各自帶來對於建築、空間裝置的理解和想像,激盪出跨域的火花,只為了呈現給民眾最難忘的體驗。

本屆評審團

評審團代表:

劉耕名 / 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

評審團委員(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俊傑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安郁茜 / 建築師

林聖峰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嶼山工房 主持人

徐瑞憲 / 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客座教授

戴嘉惠 / 戴嘉惠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蘇嘉瑩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本部 研究員

 

公眾計畫                                                                附件一

 

  • 藝術家座談

本次座談將分享《途中》的創作發展和實踐過程,期待從不同角度觀察與暢談X-site計畫的實驗性與未來性,以及公眾對於廣場想像的可能性。

 

時間:5/20(六)14:30-16:30(14:00開放入場)

地點:本館地下樓視聽室

對象:一般觀眾

參加辦法:免報名及費用,自由入座;入館請依本館購票辦法購票。

 

主持人:熊思婷(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服務組組長)

主講人:「途中」團隊

與談人: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劉耕名(2023 X-site評選暨諮詢委員)、徐瑞憲(2023 X-site評選暨諮詢委員)

 

 

  • 董怡芬 X 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身與聲的搖擺長廊》

編舞家董怡芬帶領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學生們共同為《途中》共創參與式體驗演出活動,藉由裝置中的滾珠聲響於觀眾之間產生的微妙關係變化,創造出多樣性身體與聲音的多重想像。

 

時間:5/27(六)15:30、16:30、17:30(每場30分),共3場;每場20人,分成兩梯次進行。

地點:《途中》作品及附近。

對象:一般民眾(年齡7歲以上,如有陪同家長需同時報名)

因裝置活動區域限制,暫無開放行動不便者參與,敬請見諒。

參加辦法:5/15(一)10:00 起開放網路報名,依報到狀況現場候補。

 

 

  • 鄭鴻旗《嘩啦嘩啦親子動手作》工作坊

本工作坊與藝術家鄭鴻旗和玩具銀行合作,在實際體驗《途中》後,小朋友將拆解玩具零件並轉化成聲音元件,手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會發出有趣聲響的蹺蹺板玩具。

 

時間:7/1(六)10:00、15:00(每場120分鐘),共2場。

地點:《途中》作品及附近、本館地下樓D展區。

對象:適合7-10歲小朋友,每場15名小朋友(因場地限制,每名小朋友限一名家長陪同)。

參加辦法:6/16(五)10:00 起開放網路報名,依報到狀況現場候補。

 

 

  • 藝術家導覽

《途中》試圖從感知經驗的缺乏與重啟進行思考,探索身體意識、肢體平衡、聽覺之非日常的震撼,並藉此規劃藝術家導覽與無障礙導覽-午後聽賞、輪上風景,帶您以不同角度體驗和探索作品。

 

【藝術家導覽】

講師:「途中」團隊藝術家。

時間:6/3(六)、7/15(六)16:00-16:30(每場30分鐘)。

地點:《途中》作品及附近。

對象:一般民眾,每場20人,依報到狀況現場候補。

 

【無障礙導覽】

→ 午後聽賞

講師:館內資深導覽員與手譯老師現場同步即時翻譯。

時間:6/24(六)15:00-15:30。

地點:《途中》作品及附近。

對象:聽障人士,限20人,依報到狀況現場候補。

 

→ 輪上風景

講師:鄭志忠(身障表演者)。

時間:6/24(六)17:00-17:30。

地點:《途中》作品及附近。

對象:輪椅身障人士與陪伴員為一組,限15組,依報到狀況現場候補。

 

除午後聽賞免報名外,其他場次6/9(五)10:00起開放網路報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