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1,088 次瀏覽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文旅 旅遊印記|360度環繞
1 min read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文旅 旅遊印記|360度環繞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文旅 旅遊印記|360度環繞

撰文   許慎之


用藝術走讀臺灣系列,故名思義就是以『藝術』來分享及敘述著台灣在地歷史,為何『走讀』?

走讀,兩字就是希望大家不僅閱讀歷史更需要親身走一趟歷史發生的地區,深入瞭解這塊土地過去所經歷過的故事。

所謂~  行萬卷,閱萬書,便可身歷其境,切身感受(沈浸式體驗)。

『用藝術走讀臺灣400年』今天用藝術觀點來分享的是–臺北霞海城隍廟

插畫 X 篆刻藝術

圖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圖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元素 插畫&篆刻

創作者: 邱浡洧司徒長卿

圖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圖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臺北霞海城隍廟

Taipei Xiahai City God Temple

台北夏海市神殿

타이베이 샤하이시 신묘

台北霞海城隍庙

 

圖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  印記明信片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圖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  印記明信片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插畫欣賞-電繪

 

圖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    插畫 -邱浡洧
圖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    插畫 –邱浡洧

篆刻欣賞旅遊印記

圖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  篆刻-司徒長卿
圖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臺北霞海城隍廟  篆刻-司徒長卿

臺灣清治時期福建泉州同安人與三邑人械鬥衝突事件,起於不同族群因素,為了生活泉州同安人遷居於現在的萬華艋舺一帶,為了延續香火及信仰,並於艋舺地區建立龍山寺與臺北霞海城隍廟。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廟,為頂下郊拚後遷移的同安人所建立,與大稻埕慈聖宮、大稻埕法主公廟並列為大稻埕三大廟宇。

.城隍爺的故事:

城隍就是城市的守護神。在北京,城隍爺叫做都城隍;而霞海城隍是1821年從福建霞城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而得其名,爾後在此地落地生根,成為台北城的守護神。城隍爺既然是護佑城池的神祉,因此就有一個團隊如同市政府包含有民政、文化、警察、甚至衛生各局處來為民服務;而城隍爺的團隊包括了文武判官、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八將軍、八司官…等等。團隊中的成員各司其職,有抓壞人的,也有幫忙審判的,連負責打屁股的差爺也有。城隍爺既然是個城市的守護神,祂也要幫忙城市的經濟發展提升,還有人與人是否和平相處。很多香客來拜城隍爺,會感覺諸事順利,然後也能讓生意人容易賺到利潤且減除風險。從清代到今日之所以會有那麼多人來拜城隍,就是因為城隍爺幾乎都會應允虔誠香客的願望。

 臺北霞海城隍廟歷史背景:

明清時期:

道光元年(1821年),同安人陳金絨一百餘人奉載同安縣霞海城隍神像同行,落腳艋舺八甲庄(今廣州街老松國小附近),成為同安人信仰。咸豐六年(1856年)歷經頂下郊拚後,同安鄉親仕紳及大稻埕街民決議籌資捐款建廟於南街(今迪化街一段61號),並供奉38位殉難的同鄉,廟地46坪。

咸豐八年(1858年)因天津條約,淡水成通商口岸,茶葉、樟腦等物品外銷,造就大稻埕成為物資集散中心。地方人士認為是因為此廟建在『雞母穴』上,所以深獲庇佑。廟的主持,世世代代由最初迎奉霞海城隍的陳家擔任。『霞海』名稱的由來,因城隍爺祖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今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霞城之南門(臨海門),即福建同安『霞』城臨『海』門,是為『霞海城隍』。

日治時期:

大正七年(1918)與海內派爆發嚴重衝突。之後雖成立祭典委員會,但實際的祭典仍是交由金同順主導,只是經過此事件之後,「厦郊金同順」這個公號已擴大到大稻埕當地紳商,不再限於原有的什貨商,但兩派心結始終未解,延續至今日。

 

日治時期是個商業廣告盛行的時代,廣告被視為一種現代化的表徵,風潮所及,傳統廟會祭典的藝閣也被要求要具有廣告意味,因此大正九年(1920)時由乾元行發起、聘請官紳與記者進行藝閣、音樂團審查獎勵。「藝閣」審查以能結合故事(傳統)與廣告(現代)的「意匠」為高分,而「音樂團」則是以展示軒社文化品味的「旗幟文物」為高分,是一種以傳統為主、結合現代思維為輔的紳商品味。這點觀察相當程度扭轉現今多以廟會祭典為俚俗的印象,日治時期城隍祭典便在紳商階層的主導之下,展現出複合傳統文化(故事典故)與現代化(廣告)、雅與俗的面貌,與北港媽祖祭典成為當時臺灣兩大廟會典範。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日治時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日治時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日治時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日治時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日治時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日治時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日治時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日治時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日治時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日治時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民國初期至今:

霞海城隍廟第二次較大的修葺工程是在民國六十年,那年九月十八日,艾尼絲颱風來襲,造成北部和東部地區豪雨因而發生水患。廟內排水不良且多破壞,乃舉行第二次較大規模之整修,將原土埆牆削去表面,粉光水泥後貼上磁磚,並將地坪以卵石級配墊高,鋪上與原六角磚走向相反之紅鋼磚,廟埕部分則覆以混凝土。偏殿祀城隍夫人處之棟架則以夾板包住表面,而與右次間之棟架有明顯之差異。徐裕建並推測,此時椽及棟架有上漆,亦有可能重塑剪黏,由日治時期的兩張照片可推知拜殿之燕尾屋頂已為日治後期之形式。這一次重修距離昭和九年第一次大規模重修,也經歷了四十六年之久,可惜並沒有留下諸如經費、匠師、修繕部位等較為詳細的紀錄。民國七十年間,因為右鄰第一銀行新建工程之鷹架倒塌,損及廟頂及屋飾,故由第一銀行賠償修復,增補剪黏。除了上述較大規模的整修之外,一直到民國八十五年第三次大規模整修之前,霞海城隍廟也曾進行多次小規模的修繕工程。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民國初期 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民國初期 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民國初期 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民國初期 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民國初期 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  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  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  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  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  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建築特色>
霞海城隍廟位於清末至日治時期最繁榮的大稻埕地區迪化街上,囿於街區地坪不夠寬闊(僅46坪),以及大稻埕地區偏重於發展經濟,加上位於『雞母穴』擔心擴建壞了風水。所以儘管已是香火鼎盛的寺廟,一百多年卻一直維持初建時的格局,未有太大變化。但也因此反而得以保存清代街屋式廟宇的特色。小巧典雅、結構單純、裝飾樸素精緻。更保存下許多當代傳統建築匠師的作品,成為主要特色。例如拜殿及正殿兩側牆面壁畫『其壽無極』、『招財進寶』、『竹林七賢』、『群仙宴會』(1996年),即為台南已故傳統彩繪大師陳壽彝之作品。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老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圖   臺北霞海城隍廟照片  翻拍自網路及城隍廟官方網站

.更多奇聞軼事,日治初期禁止廟會遶境、四十萬人迎城隍大拜拜、市長要求節約不要舖張祭祀、亭仔腳辦桌、城隍夫人幸福鞋、月下老人牽姻緣。

用藝術走讀臺灣

英文:Explore Taiwan with art

日文:アートで台湾を探索

韓文:예술로 대만 탐험하기

法文:Explorez Taïwan avec l’art

簡體:用艺术探索台湾/用艺术走读台湾

 

地址103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

服務電話:02 2558 0346

開放時間:

星期三 07:00–19:00
星期四 07:00–19:00
星期五 07:00–19:00
星期六 07:00–19:00
星期日 07:00–19:00
星期一 07:00–19:00
星期二 07:00–19:00

Google Map:

臺北霞海城隍廟  360度

延伸閱讀:用藝術走讀臺灣400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