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吳大學半導體學程「逆風」啟航,一個校友的半世紀心願!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台灣,這座被全球譽為「晶片島」的科技重鎮,表面光鮮亮麗的背後,卻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陰影:人才荒。根據工研院數據,國內每月有高達 3.4 萬個半導體職缺懸而未決。這不僅僅是理工科系的數字問題,更是一個攸關國家競爭力的警訊。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所以人文社會與法商著稱的東吳大學,理學院選擇迎難而上,正式推出「增能半導體學分學程」。這個看似「跨界」的決定,背後不僅是回應產業需求,更是一場深具遠見的教育轉型。它不只是單純地培養工程師,而是希望藉由東吳的學術底蘊,培育出具備跨領域思維、能兼顧技術與人文素養的「斜槓」科技人才。


這場轉型故事的主角,除了東吳大學校方,還有一位關鍵人物:數學系傑出校友、科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調鋌。他的人生經歷,幾乎就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縮影。從當年台灣引進 7 微米技術時的默默耕耘,到如今看著台積電成為「護國神山」,全球超過九成的先進晶片皆來自台灣,他深感驕傲。然而,身為一個半導體產業老兵,他心中始終有個遺憾:無法回到母校東吳,協助建立半導體課程。這次,他慷慨解囊,不僅捐資支持學程經費,更引進業界師資與實作資源。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一筆捐款,更是實現半世紀心願的行動。這份對母校的回饋,不僅為東吳學程奠定堅實基礎,更象徵著台灣半導體產業老兵,對年輕世代的無私傳承。


東吳大學理學院院長王志傑在學程簡報中,詳細描繪了這個學程的藍圖。它不再是傳統的紙上談兵,而是採取了「實作訓練」與「產業連結」並行的策略。學生們除了在校學習半導體元件與製程等理論知識,更將有機會前往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進行實戰演練。此外,學程也將串聯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參訪與實習機會,並邀請校友回校分享職涯經驗。這種學用合一的模式,不僅能讓學生提早接觸真實產業場域,強化實務操作技能,更能幫助他們建立人脈,為畢業後的職涯做好準備。東吳大學這一步棋,不僅填補了國內半導體的人才缺口,更在台灣科技教育版圖上,開創了「人文底蘊+科技硬實力」的獨特道路。



新聞來源:東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