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齒咬合不正不只是外觀!專家揭「長期隱憂」與矯正關鍵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許多人以為牙齒矯正只是為了「變漂亮」,但牙醫師葉昭孝提醒,咬合不正問題的根源,其實在於改善整體口腔健康與咀嚼功能。當上下排牙齒無法順利對齊,不僅可能導致牙齒外觀不協調,如暴牙、戽斗、牙齒擁擠或開咬,更會潛藏許多意想不到的健康風險。長期下來,不當的咬合可能造成牙齒過度磨耗,進而引發牙齒鬆動、敏感,甚至提高牙周病與蛀牙的發生機率,讓口腔健康亮起紅燈。
牙齒矯正「沒有黃金期」!80歲嬤也來矯正,揭密各年齡層最佳治療時機與隱藏的「牙套臉」迷思
許多民眾對於牙齒矯正存在年齡上的迷思,認為錯過了「黃金期」就無法矯正。葉昭孝醫師特別澄清,矯正牙齒其實沒有絕對的年齡限制。他曾遇過一位80歲的長輩前來進行隱形矯正,更有許多中高齡患者透過矯正改善因缺損、磨耗或清潔不易造成的咀嚼問題。另一方面,兒童在5至6歲時若有暴牙、戽斗等骨骼型問題,早期介入矯正,有機會避免日後需進行正顎手術。不過,他也提醒,矯正療程的長短因人而異,通常落在1年半至4年,需視個人齒列狀況、是否需拔牙等因素而定。此外,對於部分民眾擔心的「牙套臉」(臉頰凹陷、下巴過尖等),葉醫師解釋這多與飲食習慣改變或治療方式(如拔牙後門牙後縮)有關,並非絕對,需與醫師充分溝通建立正確期待。
傳統矯正vs.隱形牙套怎麼選?醫師揭「維持器」重要性,一招保證齒列不跑位!
面對琳瑯滿目的矯正方式,究竟該如何選擇?葉昭孝醫師指出,目前市場上主要的選項為傳統金屬矯正器與隱形牙套。傳統矯正器固定於牙齒,適用於多數咬合異常;而隱形牙套則可拆卸,美觀便利,但極度仰賴配戴時間(每日20-22小時)。然而,無論選擇哪種方式,矯正療程結束後,維持器的配戴至關重要!葉醫師強調,若未持續配戴,牙齒極有可能回到原位,讓之前的努力功虧一簣。他建議,矯正後半年至一年內需長時間配戴,之後可改為夜間配戴,才能確保齒列穩定。同時,養成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善用牙線、牙間刷等輔助工具,更是維持矯正成果與口腔健康的雙重關鍵。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