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11 次瀏覽
水泥巨頭的「溫柔轉身」:亞泥 SBTi 達標,靠著「範疇 3 投資」和土地共好
1 min read

水泥巨頭的「溫柔轉身」:亞泥 SBTi 達標,靠著「範疇 3 投資」和土地共好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在台灣的東部,那片與中央山脈共生、承載著台灣基礎建設的礦山與水泥廠房,正悄悄寫下亞洲產業綠色轉型的關鍵一頁。亞洲水泥(簡稱亞泥)日前正式通過國際科學基礎目標倡議組織(SBTi) 最嚴格的 1.5°C 近程減碳目標審查,範圍涵蓋生產(範疇 1, 2)至價值鏈投資(範疇 3),成為亞洲第四家達標的水泥企業。這不只是一份碳排數字的承諾,更是一場從礦山到辦公室、由上而下、全員參與的「硬仗中的溫柔轉身」。

科學目標背後的「人」:從廢棄物到考核,淨零的肌理與溫度
SBTi 1.5°C 的高標準,要求亞泥必須以 2021 年為基準,承諾至 2030 年,每噸水泥膠結材料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減少 22.9%,更罕見地要求投資相關的範疇 3 「絕對排放量」減少 25%。這些冷硬的數字背後,是企業將「淨零」視為核心競爭力的決心。早在 2024 年,亞泥便已提前達成原訂 2025 年的減碳目標,展現了行動的效率與迫切性。

在轉型路上,亞泥不僅是台灣首家完成全品項碳足跡查證的水泥企業,更將循環經濟思維深入田野。他們攜手產業與地方政府,將過去視為困擾的各類廢棄物,轉化為替代原料與燃料,讓資源得以重生。這項「點廢成金」的努力,不僅讓花蓮廠首席副廠長陳志賢榮獲環境部**「環境保護專業二等獎章」等殊榮,更體現了企業對土地的責任心。減碳不再只是口號,而是透過技術與人文關懷**,讓資源在產業鏈中永續流動。

董事會到每位員工:淨零轉型是一場共築未來的故事
減碳承諾的落實,需要嚴謹的治理機制。亞泥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監督體系:由董事會委任總經理,成立 「淨零排放小組」 按季檢視進度,並將減碳績效正式納入高階主管及員工的年度考核。這項創舉,確保了綠色轉型不再只是單一部門的任務,而是全員參與、共同負責的使命。

亞泥強調,邁向淨零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路,但企業深信,唯有將永續成果轉化為長期的競爭力,才能真正推動產業轉型。從花蓮的礦山到國際 SBTi 的審查,亞泥的故事不僅是台灣水泥業的一項重要里程碑,更是一則關於**「企業如何與土地共好」、「產業如何與人類共存」**的深度敘事。

新聞來源:亞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