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2,111 次瀏覽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秋分
1 min read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秋分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每年9月22~24日前後(公曆9月晝夜平分點),太陽到達黃經180°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秋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秋分是秋季的第4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6個節氣。  每年9月22~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為秋分,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故秋分也稱降分。此後,晝夜温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於10℃以上。

氣候特點

秋風涼爽,一般秋分之後的降雨量亦不會高,但是「一場秋雨一場寒」,氣溫隨著秋雨而進一步下降。

秋分是什麼意思,秋分代表什麼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不過由於這天在農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農曆八月十五日。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看見~穿越北臺灣淡蘭古道地方之美

我們以24節氣主題來分享~跨越北台灣三百年的古徑『淡蘭古道』並以攝影、插畫、書法、篆刻型態來介紹地方特色之美~

 淡蘭古道歷史背景 

淡蘭古道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時代初期(約十九世紀期間),淡水廳到噶瑪蘭廳間(現今台北、基隆到宜蘭)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範圍橫跨現今北台灣的四個行政區(新北市、基隆市、台北市、宜蘭縣)。

這段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克服台北與宜蘭間地理的障礙,清廷的官方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北台灣山嶺上留下路跡,淡蘭古道成為北台灣這段開拓史的見證。日治時期後,因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漸漸的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其餘皆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之中。淡蘭古道北路現今僅存了三貂嶺金字碑古道、草嶺古道和隆嶺古道三段。古道目前部分山徑仍是登山健行者的愛好秘徑。

 淡蘭市集聯盟匯集點-大稻埕

大稻埕(臺灣話:大稻埕,白話字:Tōa-tiū-tiâⁿ,臺羅:Tuā-tiū-tiânn,日治時期標音:だいとうてい Daitōtei),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大稻埕的商業活動。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咸豐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之後臺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圖   淡蘭市集匯集點大稻埕-純純電影音樂咖啡館 秘境
圖   淡蘭市集匯集點大稻埕-純純電影音樂咖啡館 秘境

淡蘭市集南港場域-南興煤礦文史生態園區(北路)

背景歷史: 少數位於台北市內的煤礦遺址,現階段市內煤礦舊址只剩南港區與信義區。 南興煤礦(日治後期)位於南港車站對面,原礦口遺址已被建築物覆蓋。 南興煤礦未來定位為南港後山煤礦文史的宣傳驛站,擔負南港煤礦文史的火車頭。 南興煤礦創辦人林福成先生原為宜蘭人士,出生於日治明治時期 (民前六年 1906)原居住於蘇澳壯圍(昔日宜蘭郡(1920年-1945年南興庄)一帶後遷徙到台北市南港區(原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民國時期變更為台北縣汐止)。南興煤礦大約於設立於1960年前後與共同創辦人莊炳金先生共同成立~

圖  淡蘭市集聯盟 南港港域-南興煤礦文史生態園區(籌備中)   小區美化盆栽
圖  淡蘭市集聯盟 南港港域-南興煤礦文史生態園區(籌備中)   小區美化盆栽

淡蘭市集平溪場域-菁桐車站(菁桐坑銀座)

歷史背景:日治時期的菁桐地區因為設有石底礦場進行煤礦資產的開發挖掘,人力的大量需求與經濟因素下,讓許多本地家族居民投入煤礦產業成為礦工,以及許多從外縣市和東部地區所招領來的人們也來到菁桐地區投入煤礦開採的產業,大量人口的增加與平溪線在大正10年(西元1921年)7月通車與昭和14年(西元1939年)石底大斜坑的開坑人力需求的原因下,使得菁桐地區有了快速的商業發展,像是從位於員工俱樂部通往菁桐車站的斜坡旁便曾經設有許多商家經營販售物品,其熱鬧程度曾有「菁桐坑銀座」的稱呼,意指為最熱鬧、繁華的市街;而現今的斜坡道路上已無可看見過去銀座之稱的市街,原建築街道在昭和18年(西元1943年)的火災中毀損無法可見,只能從文獻資料、臺陽礦工和附近居民的口述訪談中了解此條斜坡到菁桐車站間曾經熱鬧的繁華勝景。

圖  淡蘭市集  平溪場域  菁桐火車站 
圖  淡蘭市集  平溪場域  菁桐火車站

 淡蘭廊道『秋分』篆刻欣賞

圖 淡蘭廊道 24節氣系列 -秋分 司徒長卿篆刻
圖 淡蘭廊道 24節氣系列 -秋分 司徒長卿篆刻

篆刻&設計  淡蘭廊道二十四節氣之秋分(第二套) 司徒長卿 提供

 

秋分節氣詩詞:   

自古以來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習俗,而秋分這一天曾是傳統的“祭月節”,於是幾千年來的文人們,在這一時節為我們留下了眾多詩篇。今天作者擇其最經典者與大家分享,最美的秋分,如果將時光對折,一半是月色,一半是秋色。

點絳唇

宋   謝逸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

素練寬衣,仙仗明飛觀。霓裳亂。銀橋人散。吹徹昭華管。

延伸閱讀:

【淡蘭市集】專頁

24節氣篆刻藝術系列(丁酉年刊)-秋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