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講優點恐釀「心理抗藥性」?心理師揭「兩面提示」策略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在醫藥與公共衛生領域,訊息傳遞的精確性與完整性,往往直接影響民眾的健康決策,甚至涉及醫療倫理與法律責任。然而,無論是新藥推廣、疫苗接種宣導,或是一場重大的手術說明會,溝通策略的失當,都可能引發民眾的焦慮與抗拒。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指出,一味強調療效或優點的**「一面提示」,在高風險情境下,極易觸發聽眾的心理防衛機制,心中浮現「會不會太完美?」的質疑。這種現象在醫學領域尤其明顯,過度美化療效而不提副作用,反而會降低「醫病信任」**,甚至造成用藥或治療順從性(compliance)的下降。
「兩面提示」的核心價值,在於策略性的誠實。林佳瑾心理師解釋,當我們在說明治療優點的同時,也坦承潛在的缺點、副作用或實施難度,能幫助對方理解整體利弊,進而提升認同感。這在醫療與公共衛生領域具有關鍵意義:例如,在推廣新的抗病毒藥物時,醫生先承認「初期可能會有輕微頭暈的副作用」,但緊接著補充「不過療程短且能顯著降低重症風險,我們已備有緩解方案」。這種主動揭露風險並提供解決方案的做法,體現了**「知情同意」的完整精神。它讓病人覺得自己獲得了全面資訊,而非被片面引導,不僅能提高公信力,更能有效降低未來因資訊不對等而衍生的醫病糾紛**。
當然,並非所有情境都需採用兩面提示。林佳瑾心理師提醒,在低風險、目標明確、關係穩定的情境中,一面提示仍有其高效優勢。在醫療體系內部,例如對醫護人員的獎勵方案,或是在公共衛生宣導中,針對已知且低風險的健康行為(如多喝水、多運動),單方面強調優點能更快凝聚共識,達到激勵效果。然而,無論採用何種策略,醫藥記者應特別提醒,任何涉及藥物、手術或公共衛生政策的溝通,皆須回歸**《醫療法》與《藥事法》對資訊真實性與風險揭露的嚴格要求。兩面提示不只是一種說服技巧,更是建立長期合作與互信**的基礎,特別是在高風險的生命健康議題上,誠懇與專業永遠是比效率更重要的溝通態度。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