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颱風過境,關懷長度不只七天!門諾基金會從「急難應援」到「中長期陪伴」,深入光復村落築起人道據點!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強颱樺加沙無情地重創花蓮,導致馬太鞍堰塞湖溢流,光復鄉多處村落陷入泥濘。在這場自然災害的考驗中,門諾基金會以其深厚的人文關懷底蘊,成為災區最溫暖的依靠。在救援過程中,災區數度無法進入,工作站督導透過電話逐一確認長輩狀況。直到9月24日下午,最後一位失聯長輩被找到。她全身沾滿泥巴,卻似乎忘了昨晚的驚險,以為生活如常,甚至笑著問:「你們怎麼來了?是要接我去上課嗎?」督導與照服員協助她清理並確認健康狀況,既心疼又欣慰。

門諾基金會的應援行動展現出其長照經驗的專業性。在第一時間,除了動員五車民生物資送往安置所,滿足眼前的「吃穿」需求外,基金會更敏銳地注意到災後長照弱勢面臨的獨特困境:許多失能長輩及身障朋友的輔具、電動床被大水沖毀。因此,門諾基金會愛心輔具銀行立即啟動**「輔具免費維修及借用服務」,並現場提供二手輔具,確保這些弱勢災民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與行動能力。這不僅是物資救援,更是保障災民的基本人權與生活品質。展望未來,基金會承諾將後續聚焦於「家庭生活恢復」與「中長期陪伴」,將救援的廣度延伸到災後的「復原」階段,體現了「新聞與故事敘事」**結合的長期承諾。

為了將服務的觸角深入村落,門諾基金會特別感謝在地村民陳建華先生(kaniw lo’oh)無償提供自宅,讓基金會能於北富村設置「光復臨時服務據點」。這個臨時據點不僅是物資發放站,更是集結了輔具、居家照顧、交通及早療等專業團隊的綜合服務窗口,為行動不便的居民及救災志工提供就近的服務與體力補給。這種結合新聞與在地故事的報導視角,將鏡頭從宏大的災難轉向了微小而堅韌的社區互助力量。基金會最終呼籲,因物資需求將滾動式調整,民眾可以**「捐款」代替「捐贈」**,確保資源能用在刀口上,讓這條「光復重建路上不孤單」。
新聞來源:門諾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