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17 次瀏覽
少子化核彈倒數!117學年剩17萬人 私校拚存活全靠「這招」救命
1 min read

少子化核彈倒數!117學年剩17萬人 私校拚存活全靠「這招」救命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面對少子化海嘯的衝擊,台灣高等教育即將迎來最嚴峻的挑戰。教育部預估,117學年度大一新生入學人數將崩跌至17萬人,這不僅是數字的下滑,更是私立大學生存的「生死線」。為尋求突圍之道,全台31所私立大專校院校長於今(21)日齊聚輔仁大學,召開「2025年私立大學校院校長會議」。會議焦點直指「國際招生」,將其視為私校永續經營的最後一塊拼圖。身為地主的輔大校長藍易振一針見血地指出,未來的戰場在國外,私校必須具備「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策略,並全面導入ISO 20121永續管理,才能在激烈的洪流中站穩腳跟。

輔大校長藍易振指出,私校永續經營的核心議題正是國際化,「不僅要走出去、還要引進來」才有可能成功突圍。輔大提供照片

針對私校面臨的困境,教育部常務次長朱俊彰在會中釋出政策利多。他強調,教育部已成功爭取到65億元的特別預算,將於未來三年內挹注公私立大學,協助優化體質。更關鍵的是,各界關注的《私立學校法》第62條「捐款抵稅」議題,教育部承諾將與立法院積極協調,朝向比照國立大學100%抵稅優惠的方向努力,以拉近公私校資源差距。在國際招生法規上,朱俊彰也承諾將給予大學更多「鬆綁空間」,但前提是學校必須確保教學品質與輔導機制,讓外籍生不僅「進得來」,還要「聽得懂、留得住」。

教育部常務次長朱俊彰表示,在國際招生方面,只要符合相關規定會讓大學有些鬆綁空間。輔大提供照片

然而,國際招生並非單純的「搶人頭」。銘傳大學副校長李藍瑜與淡江大學副校長陳小雀不約而同地指出,「品牌」與「品質」才是決勝關鍵。根據《FICHET》調查,外籍生選擇留學地時,高額獎學金僅排名第七,學校的學術聲譽與教學品質才是首要考量。靜宜大學校長林思伶則分享了韓國的震撼案例,韓國透過大規模數位化資源與AI即時翻譯,實現了「千人級」的國際生擴張,雖然衍生出互動性不足的挑戰,但其積極搶攻國際人才的野心與數位轉型策略,值得台灣高教界深思與借鏡。

新聞來源:輔仁大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