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3,806 次瀏覽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迪化街十連棟 |文旅 旅遊印記 | 360度環繞
1 min read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迪化街十連棟 |文旅 旅遊印記 | 360度環繞

【用藝術走讀台灣400年】專欄-迪化街十連棟 |文旅 旅遊印記 | 360度環繞

撰文  許慎之


用藝術走讀臺灣系列,故名思義就是以『藝術』來分享及敘述著台灣在地歷史,為何『走讀』?

走讀,兩字就是希望大家不僅閱讀歷史更需要親身走一趟歷史發生的地區,深入瞭解這塊土地過去所經歷過的故事。

所謂~  行萬卷,閱萬書,便可身歷其境,切身感受(沉浸式體驗)。

『用藝術走讀臺灣』今天用藝術觀點來分享的是-臺灣迪化街十連棟

這次結合了不同的藝術

插畫 X 篆刻藝術

元素 插畫&篆刻
創作者: 邱浡洧 &司徒長卿
設計:許慎之

圖  【藝術走讀台灣】專欄-台灣迪化街十連棟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圖  【藝術走讀台灣】專欄-台灣迪化街十連棟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台灣迪化街十連棟

Ten Buildings, Dihua Street, Taiwan

台湾迪化街10

Ten Buildings, Dihua Street, 대만

台湾迪化街十连栋

迪化街-大稻埕源由:

「迪化」一名,是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對臺北市市區街道命名時,以該街的地理方位投射當時新疆省省會迪化市(今烏魯木齊)所制定的街道名。

現今的迪化街一段,包括清代的益保裕街、杜厝街、普願街、中北街、中街、南街、蘆竹腳街以及日治時期的大橋頭街。當地民眾常沿用舊名將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稱中街、中北街,以南稱南街。迪化街二段則為下稻埕的國興街、枋隙街、依仁里街、牛磨車街。過去盛產稻米,末段的「牛磨車街」有草埔仔和四崁仔等聚落,曾是臺北市最大的米食批發地。

圖 日治時代大稻埕 區域圖
圖 日治時代大稻埕 區域圖
圖 用插畫紀錄台北作者 邱浡洧 提供 此插畫大圖輸出於 迪化街純純音樂電影咖啡館前
圖 用插畫紀錄台北作者 邱浡洧 提供 此插畫大圖輸出於 迪化街純純音樂電影咖啡館前
圖  【藝術走讀台灣】專欄-台灣迪化街十連棟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圖  【藝術走讀台灣】專欄-台灣迪化街十連棟明信片-旅遊印記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插畫欣賞-電繪

圖  【藝術走讀台灣】專欄-台灣迪化街十連棟明信片-旅遊印記 插畫 -邱浡洧  篆刻-司徒長卿
圖  【藝術走讀台灣】專欄-台灣迪化街十連棟明信片-旅遊印記 插畫 -邱浡洧

篆刻欣賞-旅遊印記

圖  【藝術走讀台灣】專欄-台灣迪化街十連棟明信片-旅遊印記 篆刻-司徒長卿
圖  【藝術走讀台灣】專欄-台灣迪化街十連棟明信片-旅遊印記 篆刻-司徒長卿
設計示意圖   邱泊洧 老師 插畫 司徒長卿設計&提供  大稻埕講古數位文化故事館-(原純純電影音樂咖啡館)
圖 用插畫紀錄台北作者 邱浡洧 提供 此插畫大圖輸出於 迪化街純純音樂電影咖啡館前
圖 貴賓們在『大稻埕新網紅打卡點』 記錄下美好  講古團隊提供 | 大稻埕又出現一個新的網紅打卡景點
圖 貴賓們在『大稻埕新網紅打卡點』 記錄下美好  講古團隊提供 | 大稻埕又出現一個新的網紅打卡景點
圖  (左起) 十連棟-連錦堅先生 (中)李臨秋故居負責人­-李修鑑先生  (右)江記華隆-江顯皎先生
圖  (左起) 十連棟-連錦堅先生 (中)李臨秋故居負責人­-李修鑑先生  (右)江記華隆-江顯皎先生
大稻埕十連棟明信片 純純電影音樂咖啡館販售
大稻埕十連棟明信片 純純電影音樂咖啡館販售
大稻埕十連棟明信片 純純電影音樂咖啡館販售
大稻埕十連棟明信片 純純電影音樂咖啡館販售

圖 大稻埕十連棟 未修復前照片 -台灣記憶提供
圖 大稻埕十連棟 修復後照片 -台灣記憶提供

十連棟家族:

林源益碾米廠、春發碾米廠、晉春碾米廠、振豐碾米廠、連瑞利碾米廠、森元洋線工廠

橋頭碾米業的興起

日治時期,約大正7年(1918年)日俄戰爭時商人大量收購米穀囤積,致使市場供需失衡、價格暴漲。造成米價問題日益嚴重,台灣總督府開始思考臺灣的米穀產業對於日本本地的供應政策,因此,決定以國家之力投入米穀產業的加工發展。臺灣的碾米廠(或稱為土礱間),是自清代以來就發展的產業。收成後的稻米,由碾米廠買斷後,進行精緻工作後再對外銷售。

十連棟鄰近淡水碼頭水門,農戶收成後可利用河運,運送稻穀到橋頭的碾米廠。同時台北橋是聯絡三重埔與大稻埕的門戶。具地利之便的大橋町,逐漸「結市」形成碾米廠聚落。十連棟的六個商號除了森元洋線,連瑞利、振豐、晉春、春發、林源益這五家便經營著碾米廠。

新式街屋的建造

搭上熱潮經營碾米業的商號,都紛紛建設了新式的街屋以便營業。十連棟的建築多為市街改正計畫後的產物。大稻埕北段為1910年代進行第一波改正。街屋多為具有一進、二進的長型街屋,中間有天井增加採光與通風,立面為紅磚圓拱設計。

每個家族的街屋亦有些微不同,連瑞利街屋面寬6米,但深度有80米長,可直通淡水河岸;晉春與春發的第二進有增高地基、加高建築高度以增加庫存量;春發街屋為外觀為洗石子與紅磚混和,屬大正末年及昭和初年街屋的形式。

修復前的連瑞利街屋。照片由連家提供(圖片三)。
修復前的連瑞利街屋。照片由連家提供(圖片三)。
晉春商號為三連棟。據其後代葉先生表示,原本此三連棟連同旁邊振豐與連瑞利共五棟,為一家木材廠。原本都只有第一進,後來木材廠經營不善出售房屋,其他商號買進後才增建第二進。(圖片四)
晉春商號為三連棟。據其後代葉先生表示,原本此三連棟連同旁邊振豐與連瑞利共五棟,為一家木材廠。原本都只有第一進,後來木材廠經營不善出售房屋,其他商號買進後才增建第二進。(圖片四)
陳春發商號的外觀跟其他棟長的不同,推測是在昭和前期有翻修過。灰色與白色磁磚交錯的樣式,在大稻埕週邊相當常見。(圖片五)
陳春發商號的外觀跟其他棟長的不同,推測是在昭和前期有翻修過。灰色與白色磁磚交錯的樣式,在大稻埕週邊相當常見。(圖片五)

由盛轉衰的商埠

大稻埕黃金年代的商業貿易,都以大宗進出口為主,例如碾米廠精緻後的稻米,主要對中國、日本出口;茶葉則對東南亞出口。同時,再從出口地帶回物產來台灣販售,賺取價差。

然而,隨著中日兩國的衝突提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後來總督府通過「米穀配給統制法 」,開始管制米穀的配給與銷售。碾米業在此時局下受衝擊,生意大受影響而紛紛歇業。根據昭和14年(1939年)出版的台北市商工人名錄,十連棟五間碾米廠僅剩下晉春、連瑞利兩家尚有登記在案。

林源益家族於十連棟後方、環河北路側拍攝的照片。遠方的街屋第三進現存。林家人回憶過去住家後方可直達淡水河,許多居民都會去河邊洗衣、聊天。照片由林家提供。(圖片六)
林源益家族於十連棟後方、環河北路側拍攝的照片。遠方的街屋第三進現存。林家人回憶過去住家後方可直達淡水河,許多居民都會去河邊洗衣、聊天。照片由林家提供。(圖片六)

戰後,靠近河堤處有許多來台北打拼的外地人搭屋居住,便產生了飲食消費需求。十連棟前面因而有攤販聚集,當地人稱為大橋市場。自民國34年(1945年)到民國62年間(1973年)一共28年,從民權西路口到現在的明峯貢丸店之範圍,充滿各式各樣的攤販。

連家人結婚時於連瑞利商號街屋前拍攝的大合照。約1953年。照片由連家提供。(圖片七)
連家人結婚時於連瑞利商號街屋前拍攝的大合照。約1953年。照片由連家提供。(圖片七)

攤販會在街屋前搭設永久性帳篷,影響人車進出,也遮掩了街屋的外觀。十連棟店家要進出貨品十分不便。後環河北路拓寬工程時,將違建屋拆除,使消費人口減少而影響到市場生意,攤位數逐漸下降。後市政府將攤販強制遷移至新建的公共市場內,且違章棚架全數拆除後,十連棟原本美麗的建築才重見天日。

從台北橋方向拍攝十連棟。照片中的如記與陳義興非十連棟之一,因此整棟建築到三進都保留著,其深度可作為十連棟部分街屋參考。(圖片八)
從台北橋方向拍攝十連棟。照片中的如記與陳義興非十連棟之一,因此整棟建築到三進都保留著,其深度可作為十連棟部分街屋參考。(圖片八)

隨著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台北市人口開始往東區遷移與發展,西區便逐漸沒落。此後十連棟街屋便閒置下來,直到改建大樓。改建時,六商號的家族決定保留街屋的第一進,以紀念祖先開創事業的過往。現在大稻埕的北街,雖不如南街人潮洶湧,但看著連貫的街屋,遙想當年稻米一包包進出的盛況,頗有物換星移的時代感呢。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迪化街十連棟

Google Map

大稻埕十連棟  360 環繞

資歷來源:
碾米業的黃金時代-迪化街十連棟

延伸閱讀:

用藝術走讀台灣

大稻埕又出現一個新的網紅打卡景點-講古數位文化故事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