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記憶提早瓦解,台灣如何接住年輕患者與家屬?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56歲的王先生,一位在社區裡服務十年的模範保全,曾經的親切笑容與信賴感,卻在近一年間逐漸被困惑取代。他開始在熟悉的停車場迷失方向,搞錯包裹收件人,連最簡單的工作細節也變得力不從心。家人曾以為這只是中年職場倦怠,直到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照中心診斷,才揭示了真正答案:他罹患了罕見的「年輕型失智症」。這不僅是一場個人與家庭的挑戰,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社會對失智症的傳統認知盲區,以及醫療體系在診斷與照護上的新考驗。

羅東博愛醫院主任劉競雄與高志堅醫師指出,不同於大眾認知的「健忘」,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年齡提早了10至15年,症狀也更為多樣且難以辨認。患者可能在職場上遭遇瓶頸,表現退步卻找不到原因,甚至被誤診為憂鬱或焦慮,導致延誤就醫。這群正值人生黃金時期、肩負家庭重擔的患者,他們的疾病成因多與遺傳相關,是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的異常累積所致。然而,隨著診斷技術與醫療的突破,最新核准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藥物,在經評估後有機會延緩近三成的認知退化,為這群患者與家庭爭取寶貴的時光。

面對這場記憶的提前瓦解,王先生的故事也成為在地照護網絡的啟動點。在羅東博愛醫院的協助下,他走出職場陰影,投入樂智據點的認知訓練與社交課程,透過「生活型態醫學」找回生活的節奏與自我。宜蘭縣政府也正積極整合資源,與羅東博愛醫院攜手打造全方位的失智照護網,並舉辦宜蘭縣首場「年輕型失智病友會」,提供病友與家屬交流的平台。這場「失智海嘯」不分年齡,當疾病悄然來襲,唯有在地醫療的及早警覺、新興療法的介入,以及完整社區支持體系的接住,才能讓他們與家庭在漫長旅程中,不再孤單失落,保有尊嚴。
新聞來源:羅東博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