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小滿 |北路貢寮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小滿 |北路貢寮
小滿典故: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5月20-22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60°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這時北方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早稻開始結穗,在禾稻上始見小粒的穀實、滿滿的,南方進入夏收夏種季節。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農家,從莊稼的小滿里憧憬著夏收的殷實。
小滿由來與傳說:
摘自『月另七十二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小滿的(滿)字解釋有兩種,一為形容一為形容莊家作物的飽滿程度,二為形容雨水盈缺的情況。在南方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在小滿這天,南方地區一般會降雨多、雨量大。如果此時北方冷空氣可以深入到我國較南的地區,南方暖濕氣流也強盛的話,那麼就很容易在華南一帶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滿節氣的後期往往是這些地區防汛的緊張階段。
看見~穿越北臺灣淡蘭廊道(古道)地方之美
我們以24節氣主題來分享~跨越北台灣四百年的古徑『淡蘭廊道』並以攝影、插畫、書法、篆刻型態來介紹地方特色之美~
淡蘭古道歷史背景
淡蘭廊道(古道)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時代初期(約十九世紀期間),淡水廳到噶瑪蘭廳間(現今臺北、基隆、桃園到宜蘭)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範圍橫跨現今北台灣的四個行政區(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桃園縣、宜蘭縣)。 這段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克服臺北與宜蘭間地理的障礙,清廷的官方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北台灣山嶺上留下路跡,淡蘭古道成為北台灣這段開拓史的見證。日治時期後,因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漸漸的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其餘皆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之中。

淡蘭延伸閱讀:
這次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要介紹-淡蘭古道北路貢寮
淡蘭市集聯北路-貢寮區
本區古名摃仔寮,「摃仔」是臺灣北部的凱達格蘭巴賽語「Kona」的漢譯,原意係捕捉野獸的「陷阱」,而為了等候捕捉山獸,在陷阱附近搭建的草寮,就稱「摃仔寮」。 本區古為一片荒野,是巴賽族人聚落與狩獵之地,時名叫做「Ki-vanow-an」。
貢寮區,舊稱「摃仔寮」,前身「貢寮鄉」,位於臺灣新北市東北端,是臺灣本島地理位置最東端的三級行政區,其境內東側的三貂角為臺灣本島最東點 。全境海岸地形複雜,海岸線長約30公里,沿岸灣澳地形形成天然漁港,轄有九處漁港,為臺灣本島之最。

淡蘭北路貢寮三貂角歷史:
1626年5月5日,來自菲律賓的西班牙船艦航抵臺灣東北角海域,準備進占北台灣,西班牙人將此地原住民村落Caquiuanuan以基督教聖人耶穌十二門徒之一聖雅各伯為名,西班牙語稱為「Santiago」(聖地牙哥),又有拼寫成「Santhiago; San Tiago; S. Tiago」;荷蘭文獻記此地為「St. Jago」,其舊稱為「Kiwannoan」(讀為ki-wan-noan)。
相傳西班牙人於此建立聖地牙哥城堡1630年西班牙道明會傳教士在此興建聖雅各伯教堂,後被台灣人以台語將其西語名字轉譯成「三貂角」,並將此名擴大使用到附近的海角一帶,三貂角因而成為現今地名,與今日富貴角同為源於歐洲語言之地名。清代早期文獻除了稱此地為「三貂」外,亦有台語同音寫為「山朝」、「三朝」等,於是有台語「三朝」訛傳作「三貂」的附會說法,在清代新竹仕紳林占梅(1821-1868)於咸豐4年(1854年)作《詠三貂嶺》並序中提到:「三貂,原名三朝;極言路險且長,非三朝不能越。日久,訛傳作「貂」。蓋是處皆峻巔崇山,地為臺灣發脈之始,淡、蘭分界之域。」




醉影流淌北勢溪古道
青山,可能你已經忘記
白雲,也不會為你停留
那就將一切都放空
尋著一條溪
覓自己的境
把心情繪成一幅風景
空間裡的流淌
沁在風中,然後融化
自然,便是你的依歸
Kimball Wen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E7%BF%AB%E9%9B%99%E6%BA%AA%E6%9B%B8%E8%8B%91-100063899989014/
台灣地方創生公社: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443219926327/?ref=share
小滿節氣與藝術的結合-『小滿』篆刻欣賞
印文: 小滿 字體:大篆
石材:壽山高山石 尺寸: 2X 2X6 cm
邊款:乙巳修、癸卯 小滿,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
製章: 司徒長卿

小滿節氣詩詞:
宋 歐陽修 五絕·小滿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
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