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371 次瀏覽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處暑 |淡蘭北中南路宜蘭頭城
1 min read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處暑 |淡蘭北中南路宜蘭頭城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處暑 |淡蘭北中南路宜蘭頭城

處暑典故: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8月23日前後(22日~24日),太陽到達黃經15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中國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不過華南地區因為緯度較低,則仍然較為炎熱,但微弱的冷空氣已開始能夠影響華南地區。

較低,則仍然較為炎熱,但微弱的冷空氣已開始能夠影響華南地區。

雖然是天氣開始變冷的時間點,曆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這段時期的酷熱天氣被稱作秋老虎。 處暑是什麼意思,處暑代表什麼處暑的意思是:暑天到此處就結束了。

“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看見~穿越北臺灣淡蘭廊道(古道)地方之美

我們以24節氣主題來分享~跨越北台灣四百年的古徑『淡蘭廊道』並以攝影、插畫、書法、篆刻型態來介紹地方特色之美~

淡蘭古道歷史背景:

淡蘭廊道(古道)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時代初期(約十九世紀期間),淡水廳到噶瑪蘭廳間(現今臺北、基隆、桃園到宜蘭)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範圍橫跨現今北台灣的四個行政區(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桃園縣、宜蘭縣)。 這段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克服臺北與宜蘭間地理的障礙,清廷的官方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北台灣山嶺上留下路跡,淡蘭古道成為北台灣這段開拓史的見證。日治時期後,因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漸漸的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其餘皆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之中。

歷史脈絡
淡蘭古道為清代連接台北府(艋舺)與宜蘭(噶瑪蘭)的交通要道,由官道、民間茶道與商道交錯而成。因其穿越三貂嶺、草嶺與石碇等地,兼具地理與文化意涵。

分段說明

北路(艋舺至三貂嶺)

中路(石碇至坪林、烏來)

南路(草嶺古道通往頭城)

文化價值:沿線古橋、土地公廟、涼亭與驛站仍保有完整人文痕跡,為北台灣最具歷史厚度的步道系統。

圖 淡蘭之友-淡蘭市集聯盟提供
圖 淡蘭之友-淡蘭市集聯盟提供

淡蘭延伸閱讀:

【淡蘭市集】專頁

這次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要介紹-淡蘭北中南路-宜蘭頭城

宜蘭縣頭城鎮簡介

歷史由來

頭城境內原為噶瑪蘭族活動地區,1634年西班牙人進而控制本區。1642年,荷蘭軍隊使西班牙人退出臺灣,本區為「淡水地方議會區」。1662年鄭成功將荷蘭勢力逐出臺灣,1664年荷軍再度控制噶瑪蘭地區,1668年荷人在臺灣的控制告一段落。

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志》與《東徵集》中皆提及蛤仔難原住民及漢人交流狀況,顯示在清初漢人即與本地原住民來往。漢人開墾噶瑪蘭地區最著名的當屬吳沙。1787年吳沙入墾三貂角,在1796年入烏石港,開始大規模的開發,噶瑪蘭原住民與開墾漢人間的戰爭使開墾行動又退口三貂。

1797年噶瑪蘭地區爆發天花疫情,吳沙將藥予原住民,原住民便供漢人土地開墾。頭圍是漢人在東部第一個建立的開墾據點,當時是噶瑪蘭地區人口及商業之最,所以又稱「頭城」。1812年宜蘭地區設立噶瑪蘭廳於三結街(今宜蘭市),為避免與廳治衝突而將頭城之名改為「頭圍」,並駐有縣丞。

1875年噶瑪蘭廳改設宜蘭縣本區屬之。 1895年臺灣割讓,1897年日本改行政區為頭城辨務署,1898年改宜蘭辨務署頭圍支署,1900年再改宜蘭廳頭圍支廳,而至1920年臺北州宜蘭郡頭圍庄,本鎮的行政區大抵確立。

現況:

1945年10月25日,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12月11日,頭圍庄改為「頭圍鄉」,隸屬臺北縣宜蘭區。1946年9月9日,頭圍鄉改名「頭城鄉」。1948年1月1日,頭城鄉改制為「頭城鎮」。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宜蘭立縣,並裁撤宜蘭區署,頭城鎮改隸宜蘭縣。
頭城鎮(臺灣話:Thâu-siânn-tìn)位於中華民國宜蘭縣最北端,轄區範圍包括龜山島(隸屬龜山里)與釣魚臺列嶼(隸屬大溪里),屬於宜蘭平原最早開發的地區,有「開蘭第一站」、「開蘭第一城」之稱。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於其境內設有7座車站,數量為臺灣各鄉鎮市區之最。

【走進淡蘭頭城】迎龜山日,暮賞蘭陽燈—處暑最美在頭城

處暑時節,龜山島晨昏風情引人入勝

處暑節氣來臨,象徵炎夏將盡,涼秋將至。宜蘭頭城地標「龜山島」在日出與夜幕之間展現不同的迷人風貌,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與旅人前來捕捉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瞬間。

龜山旭日,朝氣迎秋

在清晨的東北角海面上,旭日緩緩自龜山島旁升起,金黃的陽光灑落蘭陽平原,與天際雲彩交織成絢爛色帶,象徵新的季節即將展開。此刻的龜山島宛如守護東海的巨龜,靜靜凝望,為漁人與旅客送上安定與希望。

夜幕燈海,秋意漸濃

入夜後,俯瞰頭城與蘭陽平原,萬家燈火與稻田星光交相輝映,遠方龜山島在霞光與夜色中若隱若現,形成「陸上海景」的獨特景觀。這份秋意中帶著人間煙火的景致,正是處暑時節最動人的縮影。

在地風情,旅遊契機

文/拾月撰稿.影像/陳金龍 篆刻&設計/司徒長卿

圖 24節氣處暑 淡蘭廊道 宜蘭頭城龜山島 陳金龍 拍攝 司徒長卿 篆刻書法
圖 24節氣處暑 淡蘭廊道 宜蘭頭城龜山島 陳金龍 拍攝 司徒長卿 篆刻書法

處暑一日遊行程建議

  • 清晨|龜山朝日
    搭船出海觀賞龜山島日出,或安排賞鯨、海豚生態之旅,感受大自然的震撼。
  • 上午|頭城老街巡禮
    走訪老街百年古厝,品嚐米粉羹、魚丸湯等在地美食。
  • 中午|在地海鮮饗宴
    於頭城漁港或餐館享用新鮮漁獲,補足能量。
  • 下午|農村與田園體驗
    可前往農場體驗割稻、採果,或漫步田園小徑,感受秋日田野風情。
  • 傍晚|蘭陽夜色
    登上制高點俯瞰蘭陽平原燈火,遠望龜山島在暮色中靜靜守候。

Google map

宜蘭頭城鎮

圖 24節氣處暑 淡蘭廊道 宜蘭頭城龜山島 陳金龍 拍攝 司徒長卿 篆刻書法
圖 24節氣處暑 淡蘭廊道 宜蘭頭城龜山島 陳金龍 拍攝 司徒長卿 篆刻書法
圖 24節氣處暑 淡蘭廊道 宜蘭頭城龜山島 陳金龍 拍攝 司徒長卿 篆刻書法
圖 24節氣處暑 淡蘭廊道 宜蘭頭城龜山島 陳金龍 拍攝 司徒長卿 篆刻書法
圖 24節氣處暑 淡蘭廊道 宜蘭頭城龜山島 陳金龍 拍攝 司徒長卿 篆刻書法
圖 24節氣處暑 淡蘭廊道 宜蘭頭城龜山島 陳金龍 拍攝 司徒長卿 篆刻書法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E7%BF%AB%E9%9B%99%E6%BA%AA%E6%9B%B8%E8%8B%91-100063899989014/

台灣地方創生公社: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443219926327/?ref=share

24節氣處暑與藝術的結合-攝影

陳金龍 老師

FB :https://www.facebook.com/jinlong.chen.90?locale=zh_TW

24節氣處暑與藝術的結合-篆刻

製章: 司徒長卿

印文: 處暑    字體:大篆

石材:壽山石   尺寸: 2X 2Xˋ cm

邊款:宋仇遠  乙巳 處暑 長卿作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

圖 24節氣淡蘭廊道地方系列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司徒長卿 提供
圖 24節氣淡蘭廊道地方系列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司徒長卿 提供

處暑節氣詩詞:  

《處暑後風雨》

宋 仇遠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圖 24節氣淡蘭廊道地方系列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司徒長卿 提供
圖 24節氣淡蘭廊道地方系列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司徒長卿 提供

處暑傳說:  

相傳,中華始祖炎帝有一個兒子,名字叫祝融。當炎帝和黃帝兩個部族合併的時候,祝融被封為火神,專管有關火和夏天的事情。

祝融做事兢兢業業,能力也強,各項事務管理得都很到位,因而得到黃帝以及很多大臣的讚賞。但是,這卻給祝融帶來了災禍。

當時,掌管水務的水神共工看到祝融威信越來越高,心生嫉妒,抱怨說:「水火都是人們離不了的,為什麼人們追捧祝融,而無視我的存在?!這不公平。」於是,他向祝融挑戰,要比一比誰的本領高強。

祝融也很生氣:共工你自己不好好提高業務能力,好好做事,專弄這些雞鳴狗盜的事情,你配做水神嗎?憤而接受了挑戰。兩人各展神通,打得天昏地暗。共工技遜一籌,戰敗而逃。逃跑時慌不擇路,竟撞倒了頂天的柱子「不周山」,導致天塌地陷,老百姓死傷無數。

儘管這天大的災禍是共工直接導致的,但祝融也有很大責任啊,畢竟這事情是兩個人打仗引起的後果啊。共工死了,各部族的長老紛紛到黃帝面前,要求黃帝追究祝融的責任。黃帝無奈,只好下令處死祝融。

祝融也很後悔因自己的衝動給天下蒼生造成這麼大的災難,所以他也不為自己辯解,只是提出一個請求:請求黃帝處死自己後,留存自己的魂魄,寄託於荷花之上,沿河漂流,召領死難的亡靈,以贖罪孽。黃帝答應了他。

因為祝融主管夏季,所以後人就把祝融被處死的這一天稱為「處暑」:意表主管夏季的祝融不在了,夏季也要離開了。

因為這個傳說,處暑這天也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到河邊放「荷花燈」,一般是在荷花狀的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等晚上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希望祝融的魂魄能夠依附在荷花燈上,讓其招來親人的亡靈,以寄託對已故親人的思念。

處暑節氣飲食及養生:

處暑養生以「少辛多酸」、「清潤滋燥」為原則,飲食上宜多吃白色、甘平食物,如白蘿蔔、銀耳、梨子,並避免辛辣油炸類,以滋潤身體,預防秋燥;同時應適時調整生活作息,多注意情緒穩定及補充水分,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共同調理,達到身心平衡。 飲食建議 清潤滋燥: 此時節天氣由夏轉秋,需預防秋燥對人體的影響。 應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例如: 白色食物:: 白蘿蔔、白菜、銀耳、百合、山藥等。 酸味食物::梨子、蘋果、檸檬、蓮藕、葡萄等,幫助收斂肺氣。

其他滋潤食物: 蜂蜜、芝麻、綠豆、紅棗、鴨肉等,可滋潤身體,補養脾胃。

少辛多酸: 避免過多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生薑、蔥、蒜等,以免加劇秋燥症狀。 多喝水與粥品:除了多喝水,也可以多吃溫熱的粥品,如百合粥、銀耳粥,以健脾胃,增強抵抗力。

注意烹調方式: 建議採用清蒸、涼拌等烹調方式,烹煮當季的時蔬,如番茄、茄子、馬鈴薯等。

生活作息調整早睡早起: 順應陽氣收斂的趨勢,早點就寢,早點起床,有助於調整氣機,舒展肺氣。

情緒安寧:處暑時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應保持情緒穩定,切忌大起大落。 可透過多聽音樂、打太極等方式來安神定志。

保護脾胃:注意飲食衛生,食物應保持新鮮,以免引發腸胃疾病,同時可透過按壓相關穴位如委中穴來促進濕氣排出。

預防秋燥與養心潤肺護眼:可飲用菊花枸杞茶等,保護眼睛,減少乾眼情況,銀耳桂圓湯也有滋潤與助眠的效果。

加強身體水分: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可適當增加膠質類食物的攝取,如山藥、菇類等,進行體內保濕。

延伸閱讀: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立秋 |北路金山八煙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小暑 |南路石碇千島湖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夏至 |蘭陽平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