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9 次瀏覽
波士頓第一位有色人種、女性、亞裔市長的寓言故事。
1 min read

波士頓第一位有色人種、女性、亞裔市長的寓言故事。

波士頓第一位有色人種、女性、亞裔市長的寓言故事。

▲台灣移民第2代的吳弭(Michelle Wu)當選,成為波士頓首位亞裔女市長。(圖/美聯社)

「波士頓將成為一個所有人的城市」(Boston for everyone),是現年36歲、即將入主波士頓市長之位的吳弭(Michelle Wu)勝選喊出的口號,這不僅是一句宣言,更像是她打破美國東北部一向由「老白男」掌權,成為波士頓第一位有色人種、女性、亞裔市長的寓言故事。她不老,是當地80多年來最年輕的市長;也不白,台灣移民第二代的她是美國東岸城市的第一位亞裔市長;同時更是波士頓民調支持最高、最受關注的女性政治人物,而她也在勝選感言中特別以英文、西文、法文、中文告訴所有人,「這些都可以成為現實」。

▲台灣移民第2代的吳弭(Michelle Wu)當選,成為波士頓首位亞裔女市長。(圖/翻攝自Twitter)

身為台灣移民第二代的吳弭,在父母替她安排好的人生劇本中,「從政」一直都不是其中的選項。《紐約時報》報導,吳弭的父母80年代從台灣移民來美國芝加哥,父親是化學工程師,但與妻子剛落戶芝加哥郊外時幾乎不會說英語,吳弭從小就擔任起兩人的翻譯。小時候母親希望她學習花式溜冰,成為「關穎珊第二」、父親則如普遍亞洲家長,希望她成為醫師,而政治對於他們來說,代表的只有上一代從中國落難來台的恐懼感、飢餓。

吳弭從此放棄了父母安排好的人生劇本,也不甘願向命運低頭經營茶館一生,於是她帶著母親和妹妹重返波士頓,重新考上哈佛大學法學院,認識了在哈佛兼課教受合約法的恩師,也就是現任民主黨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踏上她從政的道路。吳弭在波士頓市政府擔任研究員期間,就因為替餐飲業設計了簡化的執照許可方案吸引當時市長注意,而在華倫決定角逐參議員後,她也開始踏入政治圈,在助選過程經營波士頓人脈,隔年順利選上成為波士頓第一位亞裔女性波士頓市議員,2016年更成為波士頓首位有色人種的女性議長。

▲台灣移民第2代的吳弭(Michelle Wu)當選,成為波士頓首位亞裔女市長。(圖/美聯社)
▲台灣移民第2代的吳弭當選,成為亞裔美國人在政局中少見的代表,具有時代象徵意義。(圖/美聯社)

師承參議員華倫的她,走的是民主黨內的進步派路線,政治傾向有著偏左的自由派風格,於市議會服務期間提出多項改革,深受進步派人士與年輕人喜愛,也在第一次市議員競選開始就和非裔、拉丁裔選民建立連結,同時主張解決波士頓社會不公、都市仕紳化(gentrification)等現象,呼籲麻薩諸塞灣交通運輸局(Massachusetts BayTransportation Authority)的服務改為免費,並推動警界改革、波士頓版「綠色新政」等政策,吳弭不把政治形象拘限在種族認同上,而是透過進步政策與遠見,與多元族群建立聯盟,穩固了勝利基礎,讓波士頓不少居民心甘情願自稱是「Wuniverse」的一員。

「我們準備成為一個為全民存在的波士頓。我們準備成為一個不排擠人的波士頓,歡迎所有稱這座城市為家的人到來。我們準備成為一個所有人都有能力待下並成功的波士頓。我們準備成為一個所有人都有能力待下並成功的波士頓。而且,波士頓將準備成為一座『綠色新政』城市。」

當同樣身為有色族裔的女性對手候選人喬治(Annissa Essaibi-George)自認敗選,並向她表達恭賀後,一襲紅色洋裝的吳弭在灑著象徵勝選的紫色彩帶、現場高呼「Wu(吳)」的熱鬧場面中燦笑登場。她在勝選之夜提到,在以大膽方案解決問題與填補路面坑洞之間,「我們不需要選擇,這一切都是可能的」,不過該如何在舊勢力制肘、議會保守派干預與跨部門合作之間尋求解套,這才是一向披荊斬棘的吳弭接下來所要面對的艱困挑戰。

當她不負重望頂著哈佛光環正準備畢業,父母卻離了婚,其父離開美國到海外工作,在郊區獨居的母親則罹患思覺失調症。年僅22歲的吳弭被迫扛起照顧全家的責任,除了開了小茶館營生,還得替母親安排治療、取得11歲妹妹的法定監護權。在她與法院抗衡、與醫療體系和保險公司搏鬥期間,她對遇到的官僚主義感到沮喪,這也成為她參選的契機,決定對抗改善政府的官僚,讓類似母親這樣語言不通、少數族裔的弱勢族群能夠被社會看見與照顧。

加入好友

 

贊新聞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