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退化威脅日常生活!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後隔天即能行走
【許家源記者/綜合報導】
隨著台灣社會逐漸邁向高齡化,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膝關節與髖關節的退化最為常見。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數據顯示,全台約有15%的民眾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而這一比例隨著年齡增長持續攀升。除了自然老化導致的退化,長期重複勞動、負重,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關節磨損的主要原因之一。宜蘭56歲的游姓男子即為這一情況的受害者。
游男長期在傳統市場經營攤販,工作需要頻繁搬運貨物,長時間蹲站、彎腰負重,讓他的髖關節長年承受壓力。多年的勞動使他的髖關節逐漸磨損,最終發展為嚴重的退化性髖關節炎。對於這樣一位仍處於工作年齡的人來說,關節的嚴重退化不僅影響生活質量,也對其生計構成威脅。游男無法久站或蹲下,生活和工作都因此受限,這讓他不得不尋求醫療救治。幾年前,游男曾因膝關節退化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並對手術結果十分滿意。今年,當髖關節開始出現類似問題時,他決定再次求診羅東博愛醫院的宋卓俍醫師。
游男的髖關節退化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勞動、過度使用所導致的結果。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之一,承擔了行走、站立、搬運等日常活動中的大部分壓力。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內的關節軟骨會逐漸磨耗,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承受重量或高頻率的活動。退化性關節炎是指關節軟骨隨著年齡和過度使用逐漸損耗,導致關節活動困難,並伴隨疼痛的情況。
游男的情況正是典型的退化性髖關節炎,他的工作性質加速了這一過程。傳統市場攤販的日常活動涉及大量的蹲站與負重,對於髖關節來說,這樣的負荷無疑是過重的。宋卓俍醫師表示,髖關節退化會導致患者無法外展腿部,甚至無法完成時下流行的舞步「十六蹲」。此外,髖關節退化的另一個常見症狀是大腿外側和鼠蹊部的劇烈疼痛,這些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活動。
在面對如此困境的情況下,傳統的髖關節手術通常被認為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最佳選擇。然而,傳統的髖關節手術,特別是從大腿側邊進行的切口,對肌肉組織與肌腱造成的損害較大,術後恢復期較長,並且活動受限。游男擔心這樣的手術方式會讓他無法在短期內恢復工作,因此對於是否接受手術一直持觀望態度。
直到宋卓俍醫師向他介紹「正前開式人工髖關節置換術」(DAA)後,游男才下定決心進行手術。這一手術技術與傳統手術不同,它從患者的大腿前側進行切口,透過肌肉間隙直接深入髖關節,對肌肉組織的損傷更小,因此術後恢復期較短,患者能夠更早下床復健,行動恢復的速度也更快。對於像游男這樣需要儘快恢復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來說,這無疑是更為理想的選擇。
從游男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正前開式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治療退化性髖關節炎方面,提供了一個更為先進且高效的治療方案。這一技術減少了對患者肌肉組織的傷害,不僅縮短了住院和恢復的時間,還能減少術後併發症如人工關節脫位的風險。正如游男在手術後僅僅隔天就能開始負重行走,一個月後即恢復日常生活一樣,這種手術為患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生活質量的改善。
然而,宋卓俍醫師也強調,這項技術的成功實施依賴於醫師的豐富經驗和醫院的先進設備。正前開式手術的操作難度較高,對醫療團隊的專業能力要求也更為嚴苛。因此,並非所有醫院或醫師都能提供這項技術服務。對於有髖關節退化問題的患者來說,選擇具有專業經驗的醫師及具備先進技術的醫療機構至關重要。
隨著台灣人口老化趨勢的持續,退化性關節炎將成為越來越多民眾所面臨的健康問題。未來,像「正前開式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這樣的技術,有望在醫學界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為更多患者帶來改善生活質量的機會。同時,如何在早期預防關節退化、減少不必要的勞動負擔,將成為健康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宋卓俍醫師建議,無論是年輕人還是年長者,若出現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的情況,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早期診斷與治療不僅能減少關節進一步退化的風險,還能讓患者更快恢復行動力。對於已經出現關節退化的患者來說,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則是一個重拾行動力、改善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
在未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手段將越來越多元化,手術技術也將更加精細化。像「正前開式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這樣的創新技術,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術後體驗,也為醫學界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在醫師的專業指導下,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將有助於更多人重拾健康與行動力,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新聞來源:羅東博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