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脂不是減肥神藥!醫美界不能說的真相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隨著美容醫學的普及與技術日新月異,抽脂手術已成為現代人改善局部脂肪堆積的常見選項。從非侵入式的溫和療程,到多元化的侵入式手術,消費者擁有前所未有的選擇彈性。然而,市場上常將抽脂與「減肥」劃上等號,使得許多民眾誤解其本質,忽略了抽脂手術並非體重控制的萬靈丹,而是針對局部線條雕塑的醫療行為。這也導致部分民眾對術後效果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甚至輕忽其潛在風險與術後照護的重要性。
脂肪堆積是一個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除了廣為人知的「吃得多、動得少」外,個人體質、荷爾蒙變化、生活作息、年齡增長等都是關鍵。整形外科醫師謝宇豪指出,新陳代謝隨年齡減緩,以及女性更年期後的荷爾蒙變化,都可能導致脂肪在特定部位堆積。當熱量攝取超出消耗,加上缺乏運動,腹部、大腿、手臂等部位便成了脂肪「安家落戶」的熱點。
針對脂肪堆積的改善,醫學美容提供了兩大類路徑。非侵入式療程,如冷凍減脂(低溫凋亡脂肪細胞)和肌動減脂(電磁能量刺激肌肉),以其安全性高、恢復期短的優勢,成為輕度脂肪堆積者的溫和選項。然而,其效果較為漸進,對於脂肪層較厚或追求快速顯著改善者,可能效果有限。
而侵入式抽脂手術則提供更直接且顯著的體態雕塑效果,包括傳統抽脂、動力抽脂、水刀抽脂和超音波抽脂(如威塑)等。謝宇豪醫師說明,各類技術各有側重:傳統抽脂適合大範圍,但組織損傷較大;動力抽脂縮短麻醉時間;水刀抽脂以水流減少組織傷害,適合大範圍或自體脂肪移植;超音波抽脂則能精準乳糜化脂肪,保留組織完整性,並提升脂肪存活率,尤其適合線條雕塑與自體脂肪移植。
儘管抽脂技術不斷精進,其風險仍不容小覷。謝宇豪醫師強調,出血感染、皮膚凹凸不平、脂肪栓塞、單次抽脂量過大(超過5000cc)以及麻醉風險,都是術前必須審慎評估的重點。其中,皮膚凹凸不平常與醫師經驗有關,脂肪栓塞雖少見但後果嚴重,而麻醉風險則凸顯了選擇合格醫療機構及經驗豐富麻醉團隊的重要性。此外,抽脂後取出的脂肪可應用於自體脂肪移植,用於隆乳、臉部或手部填補,但脂肪存活率受多重因素影響,術前溝通至關重要。
要確保抽脂手術的成功與安全,民眾應從多方面著手。首先是術前全面評估與醫病充分溝通。這不僅包含身體健康狀況的檢查,更重要的是與醫師深入討論預期效果、了解各項手術的特點與潛在風險,並依據自身條件選擇最適合的療程。謝宇豪醫師特別提醒,應選擇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與合格的醫療機構,以降低手術併發症的風險。
其次,術後照護是影響恢復與效果的關鍵。非侵入式療程術後多喝水有助於脂肪代謝;侵入式手術則需遵守醫囑穿著塑身衣、多喝水,並避免長時間行走。醫師建議,術後兩週內應避免急切進行飲食控制或劇烈運動,待身體充分恢復後再逐步進行體態管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觀念的重塑。抽脂是局部塑身,而非減重手段。術後若未能維持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仍有復胖的可能。民眾應將抽脂視為體態管理的輔助工具,而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對於美學的追求也應回歸自然,例如謝宇豪醫師提及,追求過於明顯的臀部微笑線,可能反而不符自然身形比例。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