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78 次瀏覽
哭鬧、吐藥out! 解鎖3大招,孩子從此愛吃藥!
1 min read

哭鬧、吐藥out! 解鎖3大招,孩子從此愛吃藥!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餵藥對許多台灣家長而言,無疑是一場挑戰。面對孩子哭鬧、抗拒,甚至將藥吐出的情況,不僅讓家長感到心力交瘁,更可能因此影響孩子的療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兒童用藥安全報告指出,兒童服藥錯誤率竟是成人的三倍,這背後不僅涉及劑量計算不易、肝腎代謝差異等生理因素,也凸顯了家長在餵藥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由於兒童用藥量常需依年齡、體重精確調整,若家長自行給予成人藥物,或未妥善處理藥粉、藥錠,都可能導致劑量錯誤,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危及孩子健康。

造成孩子抗拒吃藥的原因多元,除了藥物本身的苦味或口感外,家長的餵藥方式亦是關鍵。許多家長在求好心切下,常採取灌藥或捏鼻強迫等「速戰速決」的方式,然而,這類強硬手段不僅可能造成孩子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的危險,更會讓孩子對吃藥產生反感與恐懼,加劇未來的餵藥難度。此外,對於藥物劑量與保存的錯誤認知,例如自行磨粉、藥水稀釋不當,或是過期藥物未丟棄,都可能影響藥效,甚至產生變質受潮的風險。

面對兒童餵藥難題,藥師陳怡安建議家長可從多方面著手,將餵藥過程轉化為親子間的合作而非對抗。首先,給藥前的確認至關重要,務必核對藥袋資訊、釐清藥物是否可搭配牛奶或果汁,並諮詢藥師藥粉與藥水混合的注意事項。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兒童,餵藥方式也需彈性調整:0至1歲嬰幼兒可採半躺姿勢,使用滴管或針筒分次餵藥,每次少量(1~3毫升)並注意吞嚥速度,避免嗆咳;1至3歲幼童可嘗試搭配糖粉或糖水掩蓋苦味,但應避免蜂蜜與牛奶果汁;6歲以上孩子則可逐漸訓練吞藥能力,減少對磨粉的依賴。

若孩子服藥後發生嘔吐,家長也無需過度慌張。陳藥師指出,若在服藥後30分鐘內嘔吐,由於大部分藥品尚未吸收,可觀察狀況後補足一次劑量;若在30分鐘後嘔吐,則可補足一半劑量;超過2小時後才嘔吐,則無需額外補充。重要的是,餵藥過程需保持耐心與同理心,避免威脅或強迫,將吃藥視為共同克服的挑戰,從小培養孩子按時服藥的良好習慣,不僅有助於孩子早日康復,也能減少親子的衝突與焦慮。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