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本篇文章160 次瀏覽
羅東博愛醫院「黑科技」復健 重啟你的肢體連結!
1 min read

羅東博愛醫院「黑科技」復健 重啟你的肢體連結!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近年來,生成式AI與人工智慧在全球掀起浪潮,其互動式對話與回饋功能正逐步滲透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然而,在醫療界,特別是肢體復健領域,人工智慧的應用其實已行之有年,並且持續展現其革新性的潛力。羅東博愛醫院近期的一項成功案例,再次證明了智能復健機器人在提升復健效率與患者生活品質上的顯著助益。一名48歲的腦中風患者,在傳統復健之外,結合智能復健機器人進行密集訓練後,原本幾乎完全喪失動作能力的手指與手腕,竟出現了令人振奮的復原進度。這不僅是單一案例的成功,更凸顯了智慧醫療在復健醫學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羅東博愛醫院自2021年成立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將此類尖端儀器廣泛運用於中風、脊椎損傷、腦傷、帕金森氏症等多種神經損傷的復健治療。這項前瞻性的布局,讓該院在智能復健領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與成功案例,也為台灣復健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鑒與方向。

羅東博愛醫院使用Wilmo維樂夢神經電刺激器是以被動電刺激伸展手腕協助病人/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謝有丁副院長指出,智能復健機器人之所以能帶來劃時代的革新,關鍵在於其穿戴式裝置能依據病人的狀態提供「感覺回饋」。這種即時回饋機制,能讓失去動作能力的病人透過自主或被動輔助的過程,有效誘發大腦的重塑性,進而重建受損後的大腦迴路,最終達到改善動作品質的目的。

以潘小姐的案例為例,她在中風後左手幾乎完全癱瘓,手指無法移動。在智能復健機器人的輔助下,除了例行的職能治療,謝有丁醫師還為她導入了Wilmo維樂夢神經電刺激器進行輔助訓練。謝醫師解釋,電流刺激能夠「喚醒皮膚與神經接受器」,協助病人重新建立肢體感知,透過設備的精準電刺激與肌電偵測反饋,進一步強化手部的伸展與控制能力。這種科技與生理機制相結合的治療模式,有效提升了復健的強度與效率。智能復健機器人所提供的高強度重複性主動與被動輔助訓練,搭配即時回饋,不僅強化了神經重塑性,更與傳統基礎復健形成互補,顯著縮短了康復期程,並提升了治療成效。

羅東博愛醫院自2021年起成立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將智能醫療儀器運用於中風、脊椎損傷/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潘小姐在短短兩週內,每天堅持到醫院接受20分鐘的電刺激訓練並合併一般職能治療復健,共完成了十次療程。治療後,她的左手手指已能部分彎曲,手腕也開始有些微伸展能力。儘管仍無法完全對抗外力,但這樣的進展已讓醫療團隊為之振奮,也為其他中風患者帶來希望。這個案例預示著智能復健機器人未來在台灣醫療體系中將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展望未來,智能復健機器人的普及化將是重要的觀測面向。隨著技術的進步與成本的降低,如何將這些智能醫療儀器更廣泛地應用於各級醫療院所,甚至居家復健,將是提升整體復健品質的關鍵。此外,將智能復健機器人與現有復健計畫更緊密地結合,發展出標準化且個人化的治療流程,也將是未來復健醫學研究與實踐的重點。這不僅能減輕醫療人員的負擔,更能讓更多患者受惠於科技帶來的復健效益,早日重拾生活自主能力。

新聞來源:羅東博愛醫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