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詐騙時代來臨!東吳論壇爆料:「Scamdemic」比疫情更致命?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台灣,在《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故事中被稱為「詐騙王國」,這稱號無疑刺痛著全民神經。根據警政署最新統計,光是今年四月份,台灣民眾因詐騙損失的財產就高達76億5千多萬元,數字之巨令人咋舌。這不僅是一個地方性問題,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東吳企管財經講堂2025特選經典論壇》點出,詐騙集團的「產業化」已成為全球性黑產業鏈,其組織化、國際性、跨平台及高度分工的特性,甚至超越毒品犯罪,成為21世紀全球最大的「疫情」——「Scamdemic」。
論壇主持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陳冲直言,打詐難度如同「不可能的任務」。數據顯示,全球詐騙集團基地營多設在東南亞,柬埔寨與緬甸兩地「就業人口」已達22萬之譜,其影響力不容小覷。台灣雖非單一受害人財損金額最高,但卻是面臨高風險的國家之一。全球防詐聯盟2024年報告更揭露,台灣近七成民眾每月至少遭遇一次詐騙,且相較於2023年財損金額明顯增加,顯示台灣詐騙問題持續攀升。這不僅是社會經濟問題,更被企管系李芸綺教授提升到「地緣政治」的高度,凸顯其複雜性與嚴重性。

詐騙為何如此猖獗?專家們從不同角度剖析其因果。今周刊召集人陳燕珩指出,現今詐騙多為「複合型」,25%受害者因急於挽回損失而遭二次詐騙,高達82%即使查核仍中招,凸顯「第三方查核機制」的重要性不足。尤其假冒檢警詐騙,常鎖定長者,透過假身份與多重訊息干擾判斷力,誘導提供銀行資訊甚至解除定存、出售股票,且金流回歸受害者帳戶,難以察覺異常。更令人意外的是,高學歷、高收入族群因自信心強,反而更容易受騙。這證明詐騙集團已精準掌握人性弱點,透過精心設計的「腳本」進行「精準投廣」。
刑事警察局科長林書立更語出驚人,將網路犯罪視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科技的進步,如人工智慧演算法與先進監控系統,雖能協助執法單位偵查與預防,卻也同時為犯罪帶來便利、低風險與高回報,導致越來越多犯罪人口利用科技從事網路詐欺、數位貨幣洗錢等非法活動。走著瞧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林意蓉也提及,當詐騙結合AI,威脅將加速,因此「AI對抗AI」將成為新趨勢,企業必須導入防詐監控中心(ASOC)以自動化技術辨識異常。這揭示了科技的雙面刃效應,既是打擊犯罪的利器,也可能成為助長犯罪的工具。此外,社群媒體的擴散性也增加了偽裝正當性的空間,使得跨國詐騙追查更顯困難。

面對這場全民「打詐」戰役,各方專家學者提出了多元的因應對策。台灣大學教授楊岳平從法規層面提出省思,指出打詐必須衡量所需付出的代價,如金流延遲、網路實名制及資料共享等措施,可能影響民眾便利性、言論自由與隱私權,因此法律制定需在「打詐」與「公民權益」間取得平衡。他建議針對多元詐騙型態採「差異化立法」,以最小社會代價換取最大效益。特別是針對台灣最嚴重的「投資詐騙」,楊岳平建議引入「專業證照制」,規定投資人若欲將金錢交由專家代管,需具備國家認證資格,以此降低詐騙風險。
除了法制改革,科技應用與全民教育也是關鍵。林書立科長提出的未來防制作為,包括:儘速訂定網路資安國家標準與智慧科技管理法、成立社群媒體監督委員會、建立金融科技與執法局、公私協力運用AI防制,以及建立警察機關與金融機構聯防平台資料庫。這些舉措都指向透過制度與科技雙管齊下,提升犯罪成本並有效阻擋犯罪技術。林意蓉經理則強調「打詐生態系」的重要性,呼籲防詐意識應全面深化於全民教育、企業制度與法規設計中,因為「不是你不會被騙,只是你還沒遇到適合你的詐騙腳本。」
陳冲講座教授總結了四點重要結論,為打詐之路描繪出清晰的藍圖:首先,法制面可提倡投資詐騙的「專業證照制」;其次,強化165中心成為打詐神經中樞,整合詐騙情資;第三,推動第三方查核機制,如解定存、解保單時通知親友;最後,也是最核心的觀念,就是「不要過度自信相信自己不會被騙」,時刻保持對詐騙的警覺性。東吳大學企管系主任陳麗宇也表示,未來將持續舉辦相關論壇,期盼能營造產學研多方對話平台,共同面對詐騙挑戰。這場「Scamdemic」的疫情能否被有效控制,將考驗台灣社會的集體智慧與應變能力。
新聞來源:東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