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肌是眼袋?專家圖解辨識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蘋果肌」這個詞彙,在台灣民眾的認知中,常與年輕、柔和、甜美的臉部印象劃上等號。然而,這塊臉部中央看似簡單的飽滿區域,其背後的結構、成因及處理方式,卻遠比大眾想像中來得複雜。許多人誤以為蘋果肌的改善僅需單純填充,卻忽略了其精確位置、材質選擇,甚至是個人凹陷類型的差異。
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蘋果肌的解剖學構造,釐清其與眼袋的區別,並分析不同年齡層蘋果肌凹陷的多元成因。同時,我們也將探尋目前主流的改善方式,並提醒民眾在追求蘋果肌飽滿的同時,應如何做出正確且安全的選擇。
蘋果肌並非單純的脂肪堆積,它是由顴骨、顴大肌、顴小肌等肌肉組成的軟組織,位於臉部中央,約在鼻翼到耳垂前、眼外眥到嘴外角的交叉點位置,也是微笑時臉部最為飽滿凸起的區塊。當這個區域出現凹陷或下垂,便容易給人疲憊或老化的印象。
造成蘋果肌凹陷的原因相當多元,並非單一因素所致。對於年輕族群而言,主要可分為「骨骼型」與「脂肪型」兩種。骨骼型凹陷常見於中面部骨骼發育不全者,從側面觀察可能伴隨眼球突出與顴骨凹陷,常合併較深邃的淚溝;脂肪型凹陷則多為「SOOF眶下脂肪」發育不足導致眼袋下方出現凹陷。許多民眾常將此誤認為嚴重眼袋,但實際是蘋果肌上方的SOOF脂肪區流失所致。
至於熟齡族群,蘋果肌的老化現象則更為複雜,可能牽涉到多個層次。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可能出現吸收導致顴骨內縮、面骨凹陷;SOOF區域脂肪會因流失而使原本的「三角形飽滿感」消失;筋膜也可能因重力與老化而下垂,進而導致蘋果肌位移,形成凹陷與整體下垂的複合性問題。這些多重因素常合併發生,使得熟齡族群的蘋果肌改善需更全面性的評估。
面對不同類型和年齡層的蘋果肌凹陷,目前已有許多改善方案。對於年輕族群的結構不完整或脂肪不足,醫師常建議使用玻尿酸或洢蓮絲等支撐力較強的硬分子產品進行填充,以模擬骨架結構提供支撐。此外,部分醫師也會建議在30歲左右開始規劃電波或音波療程,定期拉提以延緩組織下垂。
而對於熟齡族群,SOOF區域的填補仍是優先考量,但填充物的選擇需更加謹慎。由於年紀增長,膠原蛋白密度與彈性下降,過多玻尿酸可能產生「廷德爾效應」(表面亮光或青藍色透光感)。因此,醫師通常會根據情況搭配埋線拉提或電音波來維持輪廓。若情況更為嚴重,則可能需要進一步考慮手術拉皮。
無論選擇何種療程,術後照護同樣重要。應避免刺激飲食、擠壓填充部位,並避免揉搓、按摩注射區,以確保填充物的穩定性並縮短恢復期。蘋果肌的飽滿與否,不僅影響視覺印象,更與骨骼結構和脂肪分佈息息相關。因此,選擇合格專業醫師進行客製化評估,是打造自然、圓潤蘋果肌的關鍵,切勿盲目追求單一解決方案。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