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芒種 |北路貢寮
『地方創生&永續城鄉』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芒種 |北路貢寮
芒種典故: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落在6月6日前後(5日-7日)。在該日,太陽到達黃經75度。芒種一詞之意,是黃河流域地區在此時稻子已結實成「種」,而結實的稻子榖粒上長出了細芒。芒種也是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分界點。到了此時,華南地區的梅雨季節即將結束,轉變為午後雷陣雨。天氣也會逐漸轉為乾熱,使得不適合夏日栽種的農作物的生長率、存活率相對降低。而長江中下游以及日本南部地區則在此時進入梅雨季節。而太陽也在芒種當天直射港澳地區。
芒種的傳說與民俗
1. 祭祀花神 芒種時節,古人認為春天的花期已過,花神即將退位,因此舉行「送花神」的儀式,以感謝花神的庇佑,並祈求來年花開繁盛。這一習俗在《紅樓夢》中有所描寫,女孩子們會用花瓣、柳枝編織飾物,裝點庭園,表達對花神的敬意。
2. 煮梅 芒種時期正值梅子成熟,古人會將新鮮梅子煮製成梅醬或其他食品,以去除酸澀,便於保存和食用。這一習俗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成為節氣中的一項傳統活動。
3. 民間故事 在中國北方地區,流傳著一則關於芒種的民間故事:很久以前,在太行山下的一個小村莊裡,住著一對母子。兒子名叫芒種,勤勞善良。某年夏天,村裡遭遇乾旱,芒種為了讓莊稼得以生長,四處尋找水源,最終在山中找到泉水,解救了全村。村民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將這一節氣命名為「芒種」。
看見~穿越北臺灣淡蘭廊道(古道)地方之美
我們以24節氣主題來分享~跨越北台灣四百年的古徑『淡蘭廊道』並以攝影、插畫、書法、篆刻型態來介紹地方特色之美~
淡蘭古道歷史背景
淡蘭廊道(古道)是泛指清朝末期到日治時代初期(約十九世紀期間),淡水廳到噶瑪蘭廳間(現今臺北、基隆、桃園到宜蘭)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範圍橫跨現今北台灣的四個行政區(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桃園縣、宜蘭縣)。 這段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克服臺北與宜蘭間地理的障礙,清廷的官方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北台灣山嶺上留下路跡,淡蘭古道成為北台灣這段開拓史的見證。日治時期後,因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漸漸的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其餘皆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之中。

淡蘭延伸閱讀:
這次淡蘭廊道24節氣地方之美要介紹-淡蘭古道北路貢寮
淡蘭市集聯北路-貢寮區
本區古名摃仔寮,「摃仔」是臺灣北部的凱達格蘭巴賽語「Kona」的漢譯,原意係捕捉野獸的「陷阱」,而為了等候捕捉山獸,在陷阱附近搭建的草寮,就稱「摃仔寮」。 本區古為一片荒野,是巴賽族人聚落與狩獵之地,時名叫做「Ki-vanow-an」。

淡蘭北路貢寮-草嶺古道的歷史演變
草嶺古道是淡蘭古道北路的重要一段,從新北市貢寮區一路通往宜蘭縣頭城鎮的大里,穿越山嶺之間,是一條充滿歷史痕跡的古道。
根據《台灣省通志》記載,最早開闢這條山路的是台灣的平埔族原住民,後來成為台北(當時稱為艋舺)通往宜蘭(舊稱噶瑪蘭)的主要通道,也就是文獻上最早記錄的淡蘭古道。“淡“代表淡水廳(艋舺),“蘭“則指噶瑪蘭廳。這條山路依地形可分為「三貂古道」和「草嶺古道」兩段,也有人認為是由嘉慶12年(1807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所開通的。
清朝時期
清同治年間,時任台灣鎮總兵的劉明燈走過草嶺古道後,留下了三塊著名的碑文:金字碑、雄鎮蠻煙碑與虎字碑。雖然他對當時台灣的實質影響不算大,但這些碑文成為後人記錄的重要歷史遺跡。
到了1881年左右,淡蘭古道成為清政府官方認可的官道,沿途設有「隘寮」(保護旅人的壯丁哨站)、「遞舖」(傳遞信件、物資的中轉站)與驛站,使得這條路成為當時通行宜蘭與北部地區最安全、便利的選擇。許多先民也因此選擇從此路入墾宜蘭,官方巡視頻繁,也讓沿線留下不少歷史古蹟。
日治時期
1897年10月8日,日本文化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踏查草嶺古道時看見虎字碑,寫下:「接近嶺頂時,新路與舊道會合,有塊大石刻著草書‘虎’字,筆勢雄渾,旁邊還刻著‘同治六年冬’與‘台鎮使者劉明燈書’。」這也證明當時這條越嶺古道的歷史地位。
1917年,宜蘭線鐵路開始興建,1919年陸續通車,但由於草嶺隧道尚未完工,造成八堵到瑞芳這段只能先命名為「瑞芳線」,仍無法直通宜蘭。當時旅客仍需下車換草鞋徒步翻越草嶺古道,直到1924年隧道完工、列車得以直通後,草嶺古道才慢慢退出交通主線,逐漸沒落。

草嶺古道的現況
今天的草嶺古道,成了熱門的登山健行景點,全長約8.5公里,從貢寮的遠望坑通往宜蘭大里山區。這段古道保留了許多清代遺跡,包括雄鎮蠻煙碑與虎字碑,經過政府認定為歷史古蹟。走到埡口與宜蘭端一帶,還能遠眺龜山島,風景壯麗。
草嶺古道原是淡蘭古道北路的一部分,如今已是少數仍保有原貌的路段之一。整體淡蘭古道歷經超過130年的轉變,交通與運輸功能早已不再,目前僅存「三貂嶺古道」、「草嶺古道」與「隆嶺古道」三段,其餘皆被現代鐵、公路所取代。如今由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負責管理,讓這條古道在歷史光影中重新綻放風華。

貢寮物語 Kimball Wen
貢寮遠望坑親水田園
聽泉森呼吸好療癒 !!
淡蘭山徑草嶺古道

淡蘭延伸閱讀: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E7%BF%AB%E9%9B%99%E6%BA%AA%E6%9B%B8%E8%8B%91-100063899989014/
台灣地方創生公社: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0443219926327/?ref=share
24節氣芒種與藝術的結合-『芒種』篆刻欣賞
印文: 芒種 字體:大篆
石材:壽山高山石 尺寸: 2X 2X6 cm
邊款:辛丑 長卿作 芒種,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製章: 司徒長卿


芒種節氣詩詞:
《時雨》
【宋】陸游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
衰發短不櫛,愛此一雨涼。
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
芒種節氣飲食:
芒種也代表炎熱夏季正式到來,這個時節因為溫度高、濕度高、氣壓低,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也不易蒸發,身體難散熱,使人感到悶熱難受,覺得煩躁、疲倦、食欲不振,這時應該要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避免熱衰竭。
適合食用:
黃瓜:
黃瓜含有有機酸,具抗菌力,其中的丙醇二酸能抑制醣類轉化為脂肪,有控制體重效果,泰安醫院營養師李錦秋也表示,黃瓜內的膠質、果酸和生物活性酶,可促進代謝、提高免疫力。
黃豆:
「黃豆健脾補氣、利水排濕,很適合芒種時節食用,」彭溫雅說,但平常容易脹氣的民眾要吃慢一點、不要吃太多,若是打成豆漿,也可喝薑汁豆漿,較不會出現脹氣。
糯米:
黑糯米(紫米)鐵質高,能補腎,適合年長者食用;白糯米入肺經,適合肺氣不足、易咳、易疲勞的民眾;紅糯米入心經,能寧心安神、益氣養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