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佳民國小「爺孫同學」畢業了!感動淚光點亮部落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花蓮秀林鄉的佳民國小,一所位於太魯閣族部落的小學,在今年(2025年)的畢業典禮上展現了不同尋常的景象。12位身穿太魯閣族傳統服飾的畢業生,收到了來自一群特別「老同學」的祝福。這群「老同學」平均年齡80歲,其中一位邱明耀爺爺更是親自登台,與校長一同頒發了意義深遠的「老幼共學獎」。這不僅是一場畢業典禮,更是佳民國小長期推動「老幼共學、世代共融」計畫的一個縮影。該計畫由門諾基金會自2018學年度起合作推動,讓在地失智長者走入校園,與學童共同學習、生活,創造了獨特的跨世代學習環境。


佳民國小與門諾基金會的「老幼共學」計畫,其成功並非偶然。在長達七年的共同學習中,「老同學」們見證了「小同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成長,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長者們因為孩子們的活力與純真,重新點燃了對生命的熱情,感受到被需要與情感連結的滿足;而孩子們則在與長者的互動中,學習了尊重,並透過長者的智慧與經驗,豐富了生命教育的內涵。門諾基金會教育訓練發展中心林麗芳主任指出,這種跨世代交流不僅促進了長者的身心健康,也為孩子們的人際互動與生命教育奠定根基。即將卸任的游彥中校長,是這項計畫的關鍵推手。他以愛因斯坦的名言「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什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什麼」期勉所有師生,強調「付出與給予」的重要性,這也是他推動「老幼共學」的核心理念。研究也證實,代間活動能幫助長者重新審視「老化」,打破刻板印象,讓變老不再是令人害怕的事。


佳民國小與門諾基金會合作的「老幼共學」模式,為台灣社會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借鏡。它不僅有效地實踐了長者照護與兒童教育的融合,更在社區層面促進了世代之間的理解與和諧。未來,類似「老幼學堂」的理念與精神,能否在更多學校與社區推廣與傳承,值得各界關注。這項計畫的成功經驗,證明了透過創新的教育與社會福利結合模式,可以達到多贏局面,同時解決部分社會議題,例如長者失智關懷與世代隔閡。各界或可進一步研究其運作模式、資源整合與成效評估,探討其在地化與規模化的可行性,讓更多孩子與長者能從中受益,共創更具溫度與韌性的社會。
新聞來源:門諾基金會